傅家家書讀後感800字初二(含淚的微笑--讀傅家記事)
2023-04-16 17:37:13 2
《傅家記事》 傅益璇著 三聯書店
六十年代初全家福。前排左起:羅時慧、傅益玉、傅抱石、傅益珊。後排左起傅益璇、傅小石、傅二石、傅益瑤。
近來多讀畫稿書論與古籍,好久沒認真讀一本當代人所寫的書了,然而,傅益璇的《傅家記事》卻讓自己至少讀了兩遍。
原因無他,此書與自己喜愛的傅抱石先生相關——是其一向低調的愛女所著。那個抱石先生「對她有求必應」的要強的二女兒現在也已成了一個溫暖、通達且不無犀利的長輩了,她會微笑著用南京話自嘲自己的女兒「忙得像個真的一樣」,然而那些數十年前自己做女兒的記憶與往事卻永遠不會消失,而當這些留有體溫與氛圍的記憶凝固下來,讀之一個鮮活的傅抱石與傅家兒女如在眼前。另一個原因是,此書讀之讓自己異常相契,無論是行文的自然與從容、筆法的白描與平實、情感的真摯深沉抑或隱於書背後的那位掏心掏肺的作者,無不讓人隨之喜怒哀樂,其間幾度直欲廢卷而嘆,甚至為之淚溼。
《傅家記事》不是一本簡單的紀事之書,這是一本凝聚著作者近七十年人生思考、記憶乃至生命與會社追問的紀事。這樣的書,四十歲寫不出,五十歲寫不出,沒有一種通達的思考與人生境界更是無從下筆。甚或可以說,這是家事,也是國事,其中隱約是有著《史記》以來的文脈與情懷的——甚至可以說,這本書的內核,與抱石先生生前筆底的淋漓元氣與慨嘆追問正是一脈相通。所謂「大雅久不作,世態秋雲薄。落落今古間,曠焉誰與託?」中國近百年來的世事變遷讓人目不暇接,而那些有意無意消失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然而,總有一種真性情的文脈會一直相承相續,無論遇到怎麼艱難險阻。但這一意義上而言,我個人覺得,記述有著樸素平民意識與深沉文人情懷的傅抱石家事的這本書意義可能要比那些民國舊貴族的往事更能觸及中國文化之核與真正的靈魂追問。
文章一開始簡直就是濃墨重彩的鋪排與回憶,那些關於兒時南京的印象,想來在作者心裡沉澱已久,簡直就是濃得化不開一般,然而筆法卻是白描的,一切讀來無不會心而溫馨,頗有《邊城》與《呼蘭河傳》的開篇之風,感覺是從周作人或是汪曾祺這一脈的文風而來。兒時的記憶,當然是兒時的風物與味道,那麼,文章就從南京風物與味道開始了:六朝古都的老樹、南京人的樸實、玄武湖畔的春光與垂柳,以及一年四季先後登場的馬蘭頭、薺菜、鹽水鴨、蓮蓬、肥藕、晚香玉、紫茉莉、冬瓜、瓠瓜、紅莧菜、菊花、紅葉、菜苔、醃菜、矮腳黃、蠟梅、鹹貨,那些「玫瑰色、顫巍巍的半透明有鹹肉」,母親的紅燒蹄膀、父親愛吃的「九轉大腸」……一切的一切無不動人之極,可以感覺到,所有那些細節是如此美好,如作者所言,即便回憶起來也是「一種福分」,「要萬分珍惜地收藏在心裡——因為它們伴隨著父母的身影。」
傅益璇在自序中說:「關於父親及那個時代家裡的一切,其實我所能表達的甚少。就算有些記憶,也不是刻意去記住的,是順其自然地留存在腦海裡的。所以記錄下來的種種,只是跳躍式的點滴而已。因為是『過去式』,時間、人物、地點及情節的錯漏肯定難免。但我通過文字的書寫,使自己對父親的懷念得到了很大的滿足,這無疑是情感上的一次盛宴。」
所有這些濃重得化不開的南京兒時回憶無疑是極其溫馨的,然而越溫馨,卻也越見出其後的悲涼,見出一個安寧的理想之國是如何陷入破碎的驚恐之中,愈加襯出其後的人生之悲,並讓那悲涼力透紙背。
傅抱石有一印章名為「往往醉後」,作者所記「文革」全家被趕出家門後有一兄弟姐妹雪夜喝酒事:抄家前在院子裡埋一壇傅抱石珍藏的五十多年花雕酒,被趕出家門後傅家居於一簡陋倉庫,天寒欲雪,忽然想起此酒,遂連夜去挖,孰知打碎罈子,只得舀入提壺帶回,一大壺酒喝光後,很快就讓他們醉得東倒西歪。
「那一夜,是自『文革』遭難以來我睡得最踏實的一個晚上。」作者在這些平平實實的描述裡,真有一種含淚的微笑在,然而,也真有一種人生的大悲愴在。
——「在夢裡我見到我的父親,他在一條昏暗的小路上遠遠地走在我的前面,不時停下頭來回頭看看我,我不斷地叫著爸爸爸爸,但始終追不上他。朦朧我哭溼了枕頭。」
讀這段樸素而悲到極處的文字,總是讓我驀然想起抱石筆下的雨意,抱石先生筆下的山水雨境,其實何嘗不是一種人生的大悲與追問,他的追問是這個國家與民族面臨史無前例的巨大災難與變革時期的性情追問,最終誰能真正給出答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