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磧口古鎮全景(山西磧口古鎮)
2023-04-16 10:29:47 1
開門見大河,穿街即百年;夜宿黃河邊,行在黃土塬……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磧口古鎮就在黃河邊上,與陝西榆林吳堡縣一河之隔,但歷史上可比對岸的鄰居豪氣——過點事就唱大戲,「山西唱戲陝西聽」就出自古鎮制高點的黑龍廟戲臺。現在雖然曲終人散,但在戲臺上下周圍流連一個小時也沒看夠。站在臺上,湫水河入黃河盡收眼底,兩河並流形成大片石灘,這就是「磧」,磧口古鎮由此得名。
天下戲臺比這裡金碧輝煌的有很多,但哪個以孕育了一個文明的大河為布景呢?就這一點,這戲臺可以一直驕傲下去。
黑龍廟戲臺並不以勢壓人,它有自身的魅力。其建於黑龍廟三個拱門洞之上,面對的也都是拱門拱窗的窯洞建築,背面又是下到鎮子的斜坡路,像個喇叭口,聽說戲臺下還埋有大甕,聲音產生共振、反射,起到現代音響的作用,一些晉劇名角登臺唱後稱讚「省勁兒」。
該戲臺建於明代,在清代重修,看起來是融入黃土高原的一派樸素,細看才能感受到「低調的奢華」。戲臺前的廊柱對聯是:眾觀戲情傳情傳意戲傳情;章成事理順理順心事順理。倒著念,意思也通。中國文字除了載道,也有趣味。有難度的是戲臺前簷的草書橫額,第三個字至今沒有定論,有學者說是「衣冠從制」,有人認為是「衣冠優制」,論點不同,論據都出自傳統戲劇的規矩。
走下戲臺踏著石板路到達古鎮上,沿黃河排列的頭道街二道街已恢復了舊時樣貌,過去的票號、店鋪、倉庫、鏢局都標註出來。當地人仍生活其間,門口擺著自產出售的紅棗、粉皮
磧口古鎮的石巷窄門都有故事,深藏著幾百年的財富夢,承載著大時代的印跡。河運時代,從上遊河套地區來的糧食皮毛商船到磧口卸貨,再從此處運黃河中下遊的物產返回,這裡成了黃河船運的第一大水旱碼頭,有「九曲黃河第一鎮」的地位,很多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的人都從此地發家。
餓了,就去面對黃河的「磧口客棧」吃飯,這個二層窯洞四面合圍的大院在清朝是「四合堂」糧油商號,曾「窗泊百舟,門走千駝」。1940年,八路軍在此開辦「新華商行」,繁榮邊區經濟。
1949年後這裡是「磧口糧站」,20世紀80年代糧站遷新址,現在成了「客棧」。坐在這兒,從大門洞望去就是黃河,水流緩到不見流速,但當地人說無人敢在此下水,水下落差很大,漩渦不定,正如百年歷史,雖曾驚濤駭浪,當下無聲流轉。
磧口鎮過去是真正的商業區,不住人家,因為沿河有赤身縴夫,滿街是過路客商,所以家眷們都住在流過湫水河的李家山。李家山現在是個行政村,窯洞還是當年的窯洞,就山勢而上,有10多層,你家屋頂,他家院落。李家山村本為「避世」,後來住家又搬到山下和鎮上,所以外人少知。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吳冠中在這裡畫了一幅價值千萬的畫,畫家、攝影家、遊客才絡繹而來。
財富創造了李家山,藝術激活了李家山。在李家山信步而遊,可以看到黃土高坡上奢儉不同、樣式各異的窯洞,看「財主院」的縣長題匾,看大戶的「門當」——門檻兩側的抱鼓石,以及「戶對」——門楣上的雕花。大多數院子落鎖了,但站在高處仍然可見院子的影壁、磚雕、二層繡樓,令人遐想這裡男女老少曾演繹出的愛恨情仇。
如果李家山是住宅區,離磧口鎮一公裡的西灣村就是「別墅區」。西灣村面河背山五條縱向石徑,以金木水火土為名,路旁院落沿山而上,院院相通,走進一個院就可以到達任何一家。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個村,這緣於此村過去叫陳家村,住戶都屬一個家族,這裡的房子雖然也是窯洞式,但整體上比李家山氣派講究,窯洞帶明柱、廈簷、高屹臺,有的配有廂房,有的有六層之高,有的磚雕繁複,有的影壁精美。
最令人感到親切的是,村民仍生活在其間,葫蘆成架,棗樹掩牆。村子不收門票,遇到門上寫有「參觀1人2元」的標記,可理直氣壯地進門,看看這家的生活,和主人聊聊天。
在磧口,親近黃河之水,體驗黃土高原,欣賞窯洞建築,探究晉商之道,憑弔數百年歷史,這趟旅程充實飽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