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戲班裡有什麼規矩(趣說戲班的那些規矩)
2023-09-13 07:52:09 2
戲曲幾百年歷史,戲班每值開鑼演戲之際,後臺各角色由早年相沿下來不少規矩,是梨園中人都得遵守,不能破例。
戲班切忌「羊毛」行為,「羊毛」意思近乎「外行」。「外行」意思不懂戲班規矩,戲班予以諒解。
內行人犯了外行人犯的錯,你小子明知故犯,罪加一等!戲班的領導絕對不可諒解你。
比如說,角兒已經扮好戲,臨時發生不能忍耐的事變,比如家裡純種的狗懷了外面雜狗的崽了、女朋友突然說分手了、和同臺演員吵嘴了......只要不是天塌地陷,你就得忍著,什麼事情都得演完在處理!
像我們上班一樣,戲班裡,如果在未開鑼前貼告假條子,這是合法手續。如果當場撂挑子不幹,那就是「耍羊毛」。
如果說能夠有人打圓場,重新扮起來,演完戲再說,那是上上大吉,如果沒人能替你,以致臺上沒辦法完成表演,激起嘯堂退票的風潮,除本人負完全責任外,輕者罰請通堂酒,重者可就不堪設想咯,尤其是你未來的飯碗和生涯,都要因為這一次撂挑子統統丟掉咯~
戲臺上,配角有錯誤時,主角須不動聲色,以免觀眾覺察而喝倒彩,等到戲終,他們如果察覺出來自己的錯誤,自然主動示錯:「有碰有碰~」——碰者,錯誤冒犯也。主演和領導們看到你這個態度,自然也說沒事沒事。如果你犯了錯卻不主動示錯,領導們可就要懲戒一番咯~。
主角為什麼不能當場向他們怒視或者呵斥呢?因為啊,如果因為你這一舉動很容易翻起倒彩。這叫「君子羞當面」,他們可以立時罷崗,將主角幹擱在臺上,索性讓他被倒好堆死。還要到後臺向他理論,結果他得向大眾引咎,因為好不使觀眾喝倒彩而成心製造倒彩,挨倒彩,是奇恥大辱,製造倒彩,是大缺戲德,叫他負責,恰是春秋誅心之筆,所以翻場是又一「羊毛」。
後臺演員眾多,相罵是難免之事,雙方儘管口角,隨便罵什麼,可是不許帶「們」字,倘然走嘴(就是失言),說了「你們」,準保動眾,旁聽者馬上群起而攻之。為啥啊,因為你倆的矛盾歸你倆的矛盾,一旦帶了「們」字,就很容易引起眾人的不和,戲班分崩離析,誰還來好好演戲啊,大了呢,就容易引起戲班與戲班、門派與門派、腔調與腔調的鬥爭!這是萬萬不行的。
還有很多規則也頗富於趣味。
後臺不得張傘,尤其禁說「傘」字,管傘叫「雨具」或「雨蓋」,比如唱《奇冤報》行路那場,劉世昌的家人劉升應該持傘上,及至場上表示出來下雨了,劉升在臺上便也張起傘來,可是到下場門臺簾前立刻把傘落下去,無論如何不能進入臺簾後再落傘,他們對於這個忌諱的解釋是「傘」與「散」音同字不同,一個整齊堅固的戲班團體,當然忌諱「散啦」。為避免「散」字,故此便不許後臺張傘、說傘,管傘叫「雨具」或「雨蓋」了。
後臺不許下棋,兩人對弈必均說「你走啦」、「我走啦」,都走了還唱甚麼呢,因為避免這個「走」字,故此後臺絕對不準對棋。
後臺不準晃旗,隨便拿起旗子來晃這是絕對不許可的,又有甚麼寓意呢,「晃」是「搖晃」之意,不穩當啦才搖晃啦,有此一說,於是後臺便不許晃旗了。
後臺座位都有一定,不能亂坐,各有次序,如有人違犯,那後臺主事人便認為犯錯的人罪過大了,起碼也要申斥一頓。
後臺不得合掌,後臺不準搬膝,後臺不準言夢(夢讀兆字音)。
青龍刀、白虎鞭、火髯、魁星臉、神鬼刀、一切大樣刀、槍、斧、戟、牛金鐺、蟠龍棍、大槊、小槊、降魔杵、大纛旗、靈官鞭、鬼頭、雷公錘、鑽、彩匣、硃筆等件,不得亂動,尤其不得拉空弓、扔彩頭,犯者較比後臺座位問題似是嚴重多了。
除唱醜者外,演員忌坐大衣箱,坐大衣箱者罰。(傳說戲曲藝人屬「梨園弟子」,祖師爺乃是唐玄宗李隆基,他的「神像」放在大衣箱內,坐上去則意味著玷辱祖師爺),你要欺師滅祖嗎!
……
戲班種種班規禁忌、條條規矩,這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這著實讓我們外行視後臺為雷池啊,怎麼樣?還想親自去後臺看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