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服的文化知識300字(這些與漢服相關的生僻字和多音字)
2023-09-13 06:23:58 3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漢字的精妙絕倫更是非國人不能體會。當那些看似很生僻的漢字遇到了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漢服,又會摩擦出怎樣的花火呢?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那些與漢服相關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吧。
在襦裙成為古人著裝的潮流之前,曲裾深衣一直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流行服飾。曲裾是我國秦漢時期的常見服飾,男女均可穿著。
從不少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曲裾在漢代時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尤其對於婦女所穿著的深衣來說,不僅顏色、質地各異,而且服裝上還繪有華麗精美的圖樣。
寬袖緊身的曲裾雖然在如今的漢服市場中並不常見,但不可否認的是,曲裾所具有的獨特且傳統的風韻和美感,是任何一種漢服形制都無法與之比擬的。
曳撒是中國明代代表服飾之一,由辮線襖演變而來。辮線襖始於金代,流行於元朝,其服裝特點是窄袖、圓領、下擺寬。元朝的辮線襖到了明代就被稱作曳撒。
很多人習慣將曳撒讀成「yè sà」。但在事實上,曳撒的讀音是根據蒙語演變而來。由於是譯音,所以有關曳撒的讀音有爭議也是很正常的。
古人將婦女披在肩背上的帔比作飄在空中的彩霞,於是取名「霞帔」。霞帔始於南北朝時期,與披帛類似。但是,霞帔與披帛不同的是,披帛是一種常見的服裝配飾,而霞帔則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
因其華麗莊重的設計,很多人將霞帔作為婚禮服裝,於是便有了「鳳冠霞帔」的說法。但其實「霞帔」是一種命婦禮服,在宋代至清代都是如此。
裋褐在古代為一般百姓所穿著的衣物,因此,裋褐又被稱為「布衣」。其形態類似我們如今看到的中衣,但裋褐的材質通常比中衣要更粗糙,衣長也比中衣要長許多。
注意,這裡的「裋」字並非長短的短,「裋」通「豎」,因此裋褐也被稱作豎褐。
蹀躞是一種功能性腰帶,原本為胡制,後由胡人傳入內地,被當作一種束腰、掛帶功能的腰帶。
很多人知道蹀躞是因為它是圓領袍的配飾,但其實蹀躞的出現遠比我們想像的早很多。蹀躞始於戰國,興於唐朝。唐朝時期,還有將蹀躞所掛帶的裝飾品數量及質地來區別官品等級的說法。
你還知道哪些漢服相關的生僻字或多音字呢?一起在評論區裡說說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