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表達了什麼效果(待到山花爛漫時)
2023-09-19 04:22:48 1
毛澤東《卜算子.詠梅》全文讀陸遊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附:陸遊詠梅詞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風雨把送走了春天,漫天飛雪又迎來了春天。懸崖之上還是百丈寒冰,猶有梅花俏麗開放。梅花的俏麗不是為了在春天裡爭奇鬥豔,而是向百花報告春天的消息。等到山花恕放,百花爭豔之時,梅花卻藏在萬花叢中笑看春光明媚。
創作背景本詞作於1961年11月,最早發表於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其時,蘇共二十二大剛結束。在蘇共二十二大上中共代表與蘇共的當時最高領導人赫魯雪夫等發生了等發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中共與蘇共正式交惡;
同時中國面臨的是歐美封鎖;國內又處於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的時期。面對重重困難和壓力,毛澤東想要表明和激勵共產黨人的態度和鬥志,便寫下這首詞。
此詞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樂觀向上和大公無私的形象的塑造,寄託了中國人和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難,光明磊落,積極向上和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情懷,激勵全黨和全國人民堅持馬克思主義信念;發揚百折不撓,無私無畏,積極向上的共產主義精神。
詞前小序:「讀陸遊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反其意」這裡不但反了陸遊詞中的憂傷、悲觀、孤獨、寂寞的情調,也反了傳統意義上梅花的形象:孤獨、寂寞、清高、孤芳自賞。毛澤東這首詞中的梅花是積極樂觀的、與百花的關係是為百花報春的笑看百花爭春的這種形象,這種積極形象的梅花絕對是前無古人。
上闋「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這四句單從詞義上非常平白自然。但我們對比一下陸遊詞中的上闋「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梅花開放的環境已經完全不同了。陸遊詞中的梅花是開在「驛外斷橋邊」的,而毛澤東詞中的梅花是開在與「懸崖百丈冰」相對的環境;再看梅花開放的時間,陸遊詞是開放在「黃昏」而毛澤東詞中的梅花開放在早春;再看梅花的形象,陸遊詞中的梅花是「寂寞開無主」和「獨自愁」的形象,而毛澤東詞中的梅花是「迎春到」和「花枝俏」
一個是「愁」,一個是「俏」,陸遊詞中的梅花是消極的、無助的、孤獨寂寞的、憂愁的,而毛澤東詞中的梅花是積極的、有著強大生命力、無私無畏的梅花。
為什麼毛澤東詞中的梅花這樣積極和有著強大生命力、無私無畏。因為當時的環境使然,毛澤東寫這首詞,不但要自志,還要激勵他的同志和全國人民。毛澤東和陸遊所承擔的責任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 「愁」,一個 「俏」對比盡在其中了。
下闋:「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同樣我們也把陸詞中的下闋作對比:「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同樣下闋都是議論。「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毛澤東詞中的「梅」不是爭春之梅,而是報春之梅「只把春來報」;「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而陸遊詞中的「梅」是爭而無奈,「一任群芳妒」。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毛澤東詞中的「梅」是無私之梅、是積極之梅、報春之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而陸遊詞中的「梅」是苦悶的、無助的、消極的。同樣的凋謝,陸遊詞中只是「香如故」;而毛澤東詞中的「梅」是在「叢中笑」,是永生的。
一樣的詞牌,一樣的梅花,一對比:陸遊詞中的梅花是一種孤寂無助、有才華、有志向而報國無門的文人形象;而毛澤東詞中的梅花是滿懷昂揚鬥志的、有著強大生命力、無私無畏的領袖形象,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形象,也是中國人民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