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劇的行當與劇目(蒲劇的行當與劇目)
2023-09-19 07:18:07 3
蒲劇《薛剛反朝》劇照 (資料圖)
蒲劇行當
在藝術形態上,蒲劇沿用清末形成的生、旦、淨、醜四大行的行當體制,而實際分工要細得多。
生角分鬚生、小生兩大類,鬚生一般兼演老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蒲劇三代名鬚生的代表是閻逢春、張慶奎、王天明、張保、宋東元、劉望義、張尚禮、陳章管、郭澤民、張巨等。小生又分為文生、武生、娃娃生。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筱月來、賈悅法、曹鎖元、解洪平、董巨虎、蘇俊祥、亓建生、王藝華、馬建義、雷俊生、李曉芳等。其中多數演員文武兼備,有的則以文戲見長。
旦角分為小旦和正旦兩大類。小旦還可分為花旦、閨門旦、刀馬旦、武旦、彩旦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秀蘭、梁慧芳、田迎春、武俊英、景雪變、任跟心、崔彩彩、吉有芳等是小旦行當的代表。正旦又稱青衣,一般兼演老旦,也有的專演老旦。筱媛娜、裴青蓮、楊翠花、李琴娥、秦翠蘭、朱秀英、張秀芳、李愛玲、田娥等優秀青衣,均在觀眾中享有一定聲譽。
鬚生、正旦、小生、小旦被稱為劇團「四柱」。多數劇團都配備「雙梁雙柱」,行當齊全,陣容整齊,各類劇目均能上演。
淨角俗稱花臉,分為大淨、二淨。大淨俗稱大花臉,多演官宦、紳士之類角色。二淨也稱武淨、二花臉,多演武將和草莽英雄之類的人物,其代表人物為二淨楊老六、楊虎山、張有才、耿燕學、衛金玉、薛小明等。大淨主要有武興棟、張大發、範俊全、薛虹等。
還有界於鬚生與二淨之間的「紅淨」角色,如關公、艾謙、趙匡胤等,有由鬚生扮演,有由二淨扮演,視演員演技而定。
丑角也叫三花臉,多扮演詼諧幽默、插科打諢或奸詐狡猾的人物。呂庚仁(晉南醜)、李心海、寺堡醜、吳永勝、趙靈喜、王民孝、耿典吉、蘭敬生、程小榮等,都是觀眾喜愛的名醜。
各劇團挑班頭牌演員的確定,主要以藝術成就和在觀眾中的聲譽而決定。過去有「一旦挑八角」之說,如王秀蘭、裴青蓮、武俊英、景雪變等。也有以鬚生、小生、淨角作為頭牌演員,如閻逢春、張慶奎、楊虎山、王天明等。但很少有丑角挑班,「三花臉挑班,劇團散攤」的諺語,使醜行受到了一定限制。
蒲劇劇目
蒲劇劇目極為豐富,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涉獵題材十分廣泛。在以前,藝人間素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清的三列國」之說。1963年,晉南蒲劇院資料室統計為1364個;1989年《蒲州梆子劇目辭典》收錄劇目1400多個。實際上,蒲劇劇目遠不止此數。
蒲劇劇目來源有三:一是傳統劇目;二是移植改編;三是創作劇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蒲劇劇目實行「三並舉」,即「改編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和創作現代戲」,使劇目呈現一派繁榮景象。
歷史上,蒲劇曾有西路和南路之分。南路劇詞文雅,唱腔簡短,以「上八本、中八本、下八本」二十四本戲馳名劇壇;西路戲表演火爆,常有酣暢淋漓、生動感人的大段唱腔和精彩絕活表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南兩路蒲劇藝術互相滲透融合,風格漸趨一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刊印的蒲劇劇本主要有:《山西地方戲彙編》刊載劇本34個;運城行署文化局《蒲劇傳統劇本選》刊出劇本29個;臨汾三晉文化研究會編印《蒲州梆子傳統劇本彙編》20集計197個:《河東優秀劇作選》收錄劇本14個、表列劇目114個;《河東50年文學藝術優秀作品選·戲劇卷》收錄劇本15個、表列劇目72個;《蒲州梆子志》收錄劇目詞條366個;劇作家行樂賢、韓樹荊、呂永安、任國成、楊煥育、張大魅、王思恭、申大局等先後出版了個人劇作選。此外,還有大量劇本出版了單行本,為充實劇目作出了重要貢獻。
蒲劇劇目的特點主要有三:
一是富於表現力。既擅長表演忠臣義士沙場徵戰、激烈火爆的忠奸戲、戰爭戲(如《薛剛反朝》《金沙灘》等),也適於表現悲歡離合、柔腸百轉的情感戲,(如《西廂記》《意中緣》等),還可以表演生活情趣濃鬱的喜劇。悲劇、正劇、喜劇均能適應。
二是擅長「絕活」表演。如紙幡功、擔子功、翅子功、翎子功、稍子功、鞭子功、椅子功、水袖功、蹺子功等,極大提高了劇目的藝術觀賞性。這些戲因絕活而傳世,可謂以戲保人。
三是好演員與好劇本相輔相成。蒲劇史上群星燦爛,各領一代風騷,得益於不同時期大批優秀劇作家辛勤勞動,量體裁衣。二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輝,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這些戲因演員而流傳,可謂以人保戲。 (《運城晚報》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