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斯和郭德綱關係怎樣(陳佩斯趙本山郭德綱和春晚的前世今生)
2023-09-15 23:02:40 1
1983年2月12日20:00,第一屆春晚在央視直播,成為中國電視節目的一個裡程碑。往後每年,人們都在除夕之夜翹首以盼屏幕裡的歌舞昇平和歡聲笑語。當人們在爭論2023年紅眼藍兔子的美醜時,十二生肖已經在春晚輪迴了三遍。
1983-2022,39屆春晚,誕生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名人,尤其曲藝節目,能人輩出,影響最廣,是春晚的靈魂,觀眾最喜聞樂道的節目。
我們回顧整個春晚的歷史,會發現演員嘉賓燦若星河,但真正有代表性、現象級的作品和人物屈指可數,其中尤為突出的就兩人,陳佩斯和趙本山。
陳佩斯
1954年出生的陳佩斯,在第二屆春晚上與朱時茂表演了小品《吃麵條》,一舉成名。這個作品時常被人提起,津津樂道,奉為經典。實際上回頭再看,這是非常普通的一個作品,既不搞笑也沒什麼內涵,完全靠陳佩斯誇張的肢體語言發揮,在那個年代人們覺得滑稽,如果放到現在,就很難達到笑果。陳的巔峰之作是《主角與配角》,將他的肢體語言表演天賦發揮得淋漓盡致,與朱時茂的形象反差相得益彰,完美切合了劇本情節,但凡換一個人都達不到這個效果。
小品《吃麵條》
很多人可能會奇怪,為什麼趙本山、郭德綱能開枝散葉發展出自己的趙家班、德雲社,怎麼沒聽說陳佩斯帶出過高徒來?其實陳也有開辦自己的喜劇學校,但他其實很難把自己的技巧傳授給別人。因為他的喜劇表演技巧以肢體為主語言為輔,而肢體則藉助於他極具辨識度的形象亮點。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利用了這種形象反差氣質逗笑觀眾,比如在《警察與小偷》裡,陳假扮警察,不合尺寸的服裝和猥瑣的氣質往那一站就能逗笑觀眾。
這種表演特色一方面是老天爺賞飯吃,一方面局限非常明顯,更別說傳授他人,因為你得先有這個形象基礎,他兒子就是個證明。周星馳也是類似情況,為什麼他導的電影跟他自己演的電影總是讓觀眾覺得差點什麼,就是因為周的肢體表演很難找到替代的人,或者說沒有比他完成更好的人出現。
也有部分人認為陳佩斯的小品是高級的,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他沒有利用諧音梗、屎尿屁之類的東西,他靠得是錯位、反差、誤會等中規中矩的喜劇表達方式。無論如何,他可以說是小品的開拓者,春晚早期的代表人物,給舞臺做了一個很好的預熱。
趙本山
1990年,小品《相親》橫空出世,從此無趙不春晚,誰也沒想到這個戴著列寧帽的怪老頭一路開掛成為小品之王,制霸春晚多年。
都是演小品,趙本山與陳佩斯的表達方式完全不同。趙的所有喜劇效果都在語言包袱裡,固定的農民形象只是為了加深人們的記憶,這種特色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裡達到了顛峰,又在《賣拐》系列中對趙氏喜劇套路作了一個總結。這種調侃似語言包袱很搞笑,但不高級,也正因為如此,得到大部分人喜歡,也難免留下爭議。不管如何,沒了趙本山的春晚讓人們開始懷念有趙本山的春晚。
小品《賣拐》
那是小品最美好的時代,是智慧型手機出來前,電視最有影響力的年代,除了趙還有黃宏、鞏漢林、郭達、潘長江等,《打撲克》、《如此包裝》、《裝修》等無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只是天下無不散的宴席,2011年後,趙本山退出春晚舞臺。倒不是說小品從此沒落,小品依然是可以給人帶來快樂的,看《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就知道,人們還是會被逗得開懷大笑的。但是作為春晚舞臺,人們的習慣被打破了,對相聲和小品的欣賞也到了一個分水嶺。智慧型手機時代正式來臨,年輕人面對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已經不滿足只在電視節目裡尋找快樂。
2014年,沈騰的《扶不扶》讓曲藝節目迴光返照,這個節目在整個春晚小品歷史上可以輕鬆排入前十,可惜只是曇花一現。時空背景已經發生了變化,很難再有那個造神的空間,不可能再出現第二個趙本山,就像不可能再出現第二個成龍一樣。但是小品依然是春晚的靈魂,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相信人們還是會懷著期待,期待下一個陳佩斯出現。
郭德綱
很多人可能沒察覺到郭德綱來過春晚,來了一次,就像一個過路人。後來他在自己的一檔節目裡說,因為他受不了春晚的審查制度。
其實春晚跟郭德綱沒什麼關係,但他跟相聲很有關係。在小品之前相聲才是春晚的靈魂節目,相聲初代們,比如馬季、姜昆等竟然可以在晚會中表演好幾段相聲,這在現在是不可想像的。
在郭德綱之前,真正具備明星級號召力的相聲演員是馮鞏和牛群,像《點子公司》、《小偷公司》、《拍賣》、《辦晚會》等都給人很深的印象。可惜後來兩人各自單飛,獨木難支。這就不得不提郭德綱與于謙這對黃金搭檔,不能說有于謙才出彩,但是沒有于謙確實要遜色許多。
郭德綱能起來,他自己做了最好的總結——都是同行襯託的。姜昆、候耀文、馮鞏,李金鬥這些都是體制內的晚會演員,可能不屑於在街頭巷弄裡賣藝,其它烏合之眾又難成氣候,這就給了郭很好的發展空間與「成長」環境。
小劇場可以做到充分的互動、現掛,甚至百無禁忌,再回頭看前面郭德綱說得春晚審查制度你就明白了。德雲社的很多相聲難登大雅之堂,成名後的嶽雲鵬上去也只是耍個賤賣個萌,那都談不上正兒八經的相聲。這樣一想,你就知道馮鞏和牛群有多稀罕,可以適應電視節目的尺度,又能逗樂觀眾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你爹和餃子真好吃,可以輕易逗人笑,但不適合在大庭廣眾之下播出啊。況且相聲沒有小品那樣的施展空間,也不像脫口秀那樣可以天馬行空,捧哏和鬥哏之間的規則註定相聲發揮有限。所以馮鞏後來開始演小品了,即便如此,想死你們了這句話也是聽一次少一次了。
從陳佩斯與央視分道揚鑣,趙本山退出到拒絕郭德綱,這三個人代表了春晚的前世今生,也預示著相聲小品的沒落,春晚在短時間內也像失去了靈魂,從全家必看的節目變成了近幾年可有可無的嗑瓜子背景牆。更加遺憾的是,其它類目並沒有因此崛起。如果說美國的橄欖球中場秀是個春晚,那麼他們派出碧昂斯、火星哥就可以嗨翻全場。而我們的音樂完全沒有相聲小品那麼強勢,很多時候需要演員臨時湊數,比如今年的各種跨年晚會上,楊冪、趙露思等就充當了歌手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