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是怎麼被毀掉的(愛因斯坦靠玻璃紙撐了七年)
2023-09-15 18:23:54 4
愛因斯坦是怎麼被毀掉的?北京大學醫學部護理學院 石宜安,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愛因斯坦是怎麼被毀掉的?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愛因斯坦是怎麼被毀掉的
北京大學醫學部護理學院 石宜安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繼伽利略、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在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逝世,享年76歲。
愛因斯坦喜歡抽菸,沒有運動的習慣,又因為不良飲食習慣長得胖些,一直沒出過健康問題,直到1948年,69歲的愛因斯坦右上腹總是疼痛,且會持續幾天,幾乎每次都伴隨嘔吐,症狀很像膽結石。愛因斯坦告訴尼森醫生,他在家中的浴室昏倒了,這並不是典型膽結石該出現的症狀。X光片也顯示,愛因斯坦的膽囊沒有結石跡象。尼森發現愛因斯坦腹部中央有一處脈動的團塊,考慮到愛因斯坦突如其來的痛楚和昏迷,懷疑是急性腹主動脈瘤。
心臟是驅動血液循環的馬達,持續不斷地將富含氧氣的血液送往全身。主動脈則是身體輸送血液的公路,沿途會分出許多分支,心臟通過它們將泵出的血液輸向胸腔、腹腔內大大小小的臟器。主動脈的管壁很有彈性,能夠承受極高的血壓。在經年累月地操勞下,主動脈會逐漸老化、失去彈性,像氣球般越脹越粗。局部薄弱的地方會扭曲變形成主動脈瘤,成為身體內的不定時炸彈,一旦爆開,瞬間奪走生命。
時至今日,摘除主動脈瘤的手術已經有了標準流程,風險在可控範圍內。但是,實施手術須有兩項先決條件——影像檢查,判斷主動脈瘤的大小、範圍和位置;合適的修復器械和材料。然而,這些在1948年都是無法企及的。在當時,心臟手術或主動脈瘤摘除就如同拆炸彈,是醫學界想都不敢想的事。其實早在1817年,就有醫師想通過結紮主動脈來處理主動脈瘤,遺憾的是,經過100多年的嘗試,依然沒有滿意的結果,絕大多數患者都在短期內死亡。外科醫生面對急性主動脈瘤破裂,只能結紮主動脈來拯救患者性命,但病人需要面對因此而截肢的後果。
愛因斯坦難以接受截肢,拒絕結紮主動脈,畢竟他覺得自己沒有立即死亡的危險。但如果置之不理,隨時都有猝死的可能。因此,尼森嘗試了一種實驗性的治療——用包裝糖果的玻璃紙把動脈瘤包裹住。他認為,玻璃紙對身體來說是異物,能刺激結締組織,促成疤痕產生,加強受損的動脈壁,或許能延遲動脈瘤破裂。
尼森為愛因斯坦手術時,發現他的膽囊非常健康,並沒有結石,但腹主動脈瘤已經像葡萄柚那麼大。要把原本包在糖果上的材料,用到史上最偉大科學家的動脈瘤上,還真的需要一些勇氣。如今,血管外科醫生聽到手術中使用玻璃紙,一定會覺得十分可笑。然而,愛因斯坦術後3個星期便返回普林斯頓,他恢復得不錯,甚至到佛羅裡達州旅行。在接下來的5年多時間,愛因斯坦把精力投入科學研究中,還婉拒了擔任以色列總統的建議。
他帶著玻璃紙包裹的動脈瘤,活了7年,這是個奇蹟。1955年,愛因斯坦病情逐漸惡化,有一天在會見訪客後倒在浴室,不定時炸彈終於引爆了。愛因斯坦一開始拒絕就醫,但為了不給家人帶來麻煩,最後還是去了普林斯頓醫院。他的腹痛有時會反射到右上後背,外科主任認為他的腹主動脈瘤已經開始破裂,建議手術切除,被切除的部分用逝者的主動脈代替。這一手術方法剛問世不久,受限於手術技巧、設備與經驗,患者術後存活率很低,但終究是一線生機。可愛因斯坦還是拒絕了,他說:「用人工的方式延長生命實在沒有什麼意思。我已經走完人生,離開的時候到了,我將優雅地離開。」他還對助理表示:「我一定會死,何時並不重要。」
接下來幾天,愛因斯坦時不時會肚子劇痛,需要使用嗎啡才能緩解。面對生命的盡頭,愛因斯坦顯得相當平靜,仍舊持續思考,摸索著難以捉摸的統一場論。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在一陣劇痛之後停止了呼吸,他的病床邊放著12頁寫滿方程式的草稿,一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以這樣的方式離開了世界。
楊振寧說,20世紀物理學的三大貢獻中,兩個半都是愛因斯坦的。霍金說,在過去的100年中,世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其原因不在於政治,也不在於經濟,而在於科學技術——直接源於先進的基礎研究的科學技術。沒有別的科學家比愛因斯坦更能代表這種科學的先進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