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是哪個朝的詩人(初唐詩人駱賓王)
2023-09-16 03:22:23 1
駱賓王給人印象最強烈的一點就是才氣縱橫,他自幼穎慧異常,那首人所熟知的詠鵝詩,是他七歲時的作品,「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雖然興寄未深,但那捕捉事物特徵的本領已經相當高超,而且諳合美的構思。為此,他博得了「神童」的美譽。另外,他早年在品德上也有很好的名聲。他尊事師長,奉母篤孝,讀書每見古代孝子事跡,總要感動得流涕傷心。
象這樣一位「德才兼備」的年輕人,照說前途會很美妙。不過,在封建時代裡,一個人要通泰發達,光靠這些是不行的,還需要一定的際遇和向上攀附的手段。而
駱賓王在這些方面就顯得不夠了。他是義烏(今浙江省義烏縣)人,出身於一個小官僚家庭。父親曾當過博昌(今山東省博興縣)縣令,可惜死得太早,沒有留給他多少政治憑籍。青年駱賓王曾在道王李元慶府中做過屬員。李元慶當時正做著滑州
等地的刺史,府中吏員如雲,駱賓王不受重視,坐了三年冷板凳。有一天,不知李元慶是真要簡選人才了呢,還是出於尋開心,他忽發奇想,令駱賓王寫篇文章,談談自己有何才能。賓王寫是寫了,但其內容卻出乎李元慶意料之外,他不僅沒有自敘其能,反而說出:「……若乃脂韋其跡,乾沒其心,說己之長,言身之善,靦容冒進,貪祿要君,上以紊國家之大猷,下以瀆蝟介之高節,此兇人以為恥,況吉士之為榮乎!」結尾是:「不奉令。謹狀。」駱賓王的這一行動,表明這位年輕人恃才傲物,意氣很盛,他不想低三下四地去幹吹吹拍拍的事情。
這種狷介的性格作風,誠然難以在官場中發跡。所以他直到三十多歲,還是一個白丁。「十年不調」,長期寄人籬下的生活教訓了他,使他逐漸明白,自己那種僵硬清高的態度,於政治前途頗有妨礙。他在一首詩中帶點總結性的口氣說:「少年識事淺,不知交道難」(《詠懷》)。他終於犟不過現實,不得不向習俗低頭。一方面他在生活上放縱起來,常與博徒等為伍;另一方面,他開始向一些官員上書自薦。上書對象有中央政府派出巡察各地的廉察使,有國家人事主管部門吏部的尚書、侍郎,有作為地方長官的州刺史,也有刺史的助手長史、司馬等,甚至還包括一些縣令、縣主簿。上書的內容則大抵是要求對方擔當伯樂,使自己這匹「逸驥」能有一試才幹的機會。此時他不再忌諱「說己之長、言身之善」了,而是大談自己在道德上如何「體樸厚之弘規」、「陶禮義之餘化」,在學識上如何「九流百氏,頗總緝其異端,萬卷五車,亦精研其奧旨」,急於求仕的心情,溢於言表。有時那語氣簡直是很可憐了,「少希顧復,輒布悃誠」,「伏乞恩波,暫垂回盼」......。
然而,駱賓王的宦運並未因他態度的改變而亨通起來。人們對他過去的傲慢姿態記憶猶新,覺得他這樣前倨後恭,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很不自然。他不但得不到有力者的認真援引,反而得了個「浮躁淺露」的名聲。直到麟德元年(664),他才偶爾得了個機會。那年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禪,齊州各界推舉駱賓王寫了一篇「請陪封禪表」,這篇表文不過是給李治這件勞民傷財的「隆典」唱幾句頌詞,但它似乎頗起了作用,嗣後駱賓王即被擢為奉禮郎。儘管這是個小小的閒職,他還是做不長,不久就因故遭到貶謫,被罰去西域從軍,又轉至西南姚州參加對邊地部族的軍事行動。他在軍中,雖然不能奮戈衝鋒,但那支筆也還有用武之地,特別在姚州時,統帥李義對他頗為器重,軍中露布文書,多由駱賓王草擬。
經過多年的戎伍生活以後,駱賓王又做過幾任縣主簿,最後在直到儀鳳三年(678)被提升為侍御史。這個中央政府的檢察官,是駱賓王一生所達到的最高職務。不過好景依然不長,就在當年,他被誣以髒,下獄久縶。在獄中,他的悲憤真是到了極點,他又是做詩又是寫賦,藉以自解。有一首著名的《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西陸」指秋日;「南冠」謂囚徒,指自己;「玄鬢」指蟬;「白頭吟」語含雙關,既是說自己年事漸高,同時也是用樂府古辭《白頭吟》「皚如山上雪,皎如雲間月」意。五、六兩句以秋蟬自況,末二句託出主旨。此詩借物述志,寫出了一片沉痛心情。
他被關了一年左右,才被放出。這次囹圄生活,給他精神上留下了難以癒合的創傷。他認識到,自己的大半生努力,只落得「丈夫坎壈多愁疾,契闊迍邅盡今日」。他對功名也改變了熱烈追求的態度,「年來歲去成銷鑠,懷抱心期漸寥落」。因此,儘管他出獄後還被授個臨海縣丞的吏職,但他的情緒很低落,勉強到臨海(今浙江省臨縣)任所,幹了不多久,就覺得很無聊,棄官而去。
駱賓王消歇了幾年後,忽而又參與了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弘道元年(683),高宗李治在久病之後死了,政權完全操在皇后武則天裡。武則天是個頗有魄力的人,她在推行一些開明政策的同時,在朝廷裡重用武氏的親信。這就引起了一批大臣的不滿。武則天用殘酷手段加以壓制,使矛盾愈加尖銳,終至於次年爆發了一場武裝衝突。衝突是由唐朝開國功臣徐勣的孫子徐敬業挑起的,他與宰相裴炎等人裡外串通,以「匡復皇唐」為名,在揚州舉兵,公開反對武則天。當時響應者不少,旬日之間,就聚眾十餘萬。駱賓王以遲暮之年,參加了徐敬業的幕府,被署為「藝文令」,掌管軍中文書。駱賓王與徐敬業原無很深交情,武則天政權對他也沒有直接利害關係,他之參與起事,應當視作是他長期鬱積下的憤懣情緒的爆發,是他對社會的一種抗議。他在揚州寫有一篇著名的《討武氏檄》,歷數武則天罪狀,備述起兵緣由。這篇檄文辭鋒警利,氣勢不凡,極富煽動性,影響很大。據說武則天在看這篇檄文時,開始只是哂笑,當讀到後面「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時,她瞿然而起了,並問這是誰的手筆?左右告訴她是駱賓王,她很感慨地說:如此賢才淪落在外,這是宰相的過失。
駱賓王的文才固然妙,徐敬業的武略卻不見長。在武則天派出的三十萬大軍的攻擊下,很快就被打垮了。駱賓王跟著徐敬業等倉皇出逃,在亂軍中被殺。死時大約五十多歲。不過也有說駱賓王並沒有死,在事敗後隱姓埋名,削髮為僧了。據說隔了十幾年,一位著名詩人宋之問遊杭州靈隱寺,在月夜吟詩,剛吟了兩句「騖嶺鬱岧嶤,龍宮隱寂寥」,就接不下去了。正在苦苦思索之際,忽然有一個老和尚替他續道:「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這兩句意、境絕佳,使宋之問驚訝不已。到第二天一打聽,有人告訴他這就是駱賓王。不過那老和尚卻再也不肯露面了。
駱賓王一生,在政治上只留下了挫折和失敗的記錄。但在文學創作上,可以說是個成功者。當時文壇上還被六朝形式主義風氣所統治,人們濡染成習,一提起筆,就不自覺地落進堆砌造作、矯柔纖巧的窠臼裡。駱賓王的作品雖還沒有完全脫盡六朝餘風,但總的來說內容比較充實,著重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呈現了新的面貌。除了上面引述過的《在獄詠蟬》外,我們還可舉《在軍登城樓》為例:
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
這是他在揚州徐敬業軍中所作,寫得樸實洗鍊,而且氣度沉雄。此外,他在西域、西南地區寫的不少從軍詩,也都激情慷慨,絕少浮華之處,如《晚度天山有懷京邑》、《邊庭落日》等篇,可以說是開了後來邊塞詩派的先河。他的一些長篇歌行如《疇昔篇》等,歷敘生平坎坷,抒發懷抱,亦稱名篇。當然,駱賓王也寫過一些無聊文字,如《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還有那些自薦文,是沒有多少價值的。
與駱賓王差不多同時,還有另外三位詩人,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他們政治上也都是失意者,創作上傾向相近,後人就把他們合稱「初唐四傑」。杜甫還有一首詩專門論述「四傑」:「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
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之二)就文學發展史的特定階段上來看,駱賓王等人確實有著不可忽視的貢獻,他們是唐代詩歌大繁榮的先聲,說他們象江河一樣萬古不廢,並不為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