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十大準聖實力排名(為何傳統佛道體系中找不到陸壓原型)
2023-09-18 07:09:36
陸壓道君
陸壓道人神秘歸神秘,也沒有那麼了不得陸壓道人恐怕是《封神演義》中最為神秘的人物了,其他神仙出場還會介紹洞府、教門,唯獨陸壓道人莫名其妙就出場了,後來又莫名其妙消失了。他的釘頭七箭書和寶葫蘆中的斬仙飛刀的威力無比,又給他籠罩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值得注意的是,陸壓只存在在《封神演義》中,他並非傳統的道教和佛教中的人物。在《封神演義》之後,他就消失了,之前傳說的「鴻鈞老祖第一仙,弟子盤古初開天。先有鴻鈞後有天,陸壓道君還在前」只是網絡小說杜撰出來的,完全不符合源頭《封神演義》中的人設。
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玉虛宮十二弟子與陸壓道人以師兄弟論,陸壓道人就應該是鴻鈞老祖的孫子輩。陸壓道人雖然法力高強,可比原始天尊和老子都要差一截,更不要說和鴻鈞老祖比了。
三霄擺黃河陣
破九曲黃河陣時,因陸壓道人用釘頭七箭書害死了三霄的哥哥趙公明,「碧霄娘娘把混元金鬥祭於空中,陸壓看見,卻待逃走;其如此寶利害,只聽得一聲響,將陸壓拿去,望成湯老營一摔。陸壓總有玄妙之功,也摔得昏昏默默」,雖然後來又化虹而去,畢竟是不敵混元金鬥,碧霄祭起金蛟剪,他也要躲避。再看鴻鈞老祖的弟子老子面對這兩樣法寶時的從容不迫。
且說瓊霄見老子進陣來觀望,便放起金蛟剪去,那剪在空中挺折如剪,頭交頭,尾交尾,落將下來。老子在牛背上看見金蛟剪落下來,把袖口望上一迎,那剪子如芥子落於大海之中,毫無動靜。碧霄又把混元金鬥祭起;老子把風火蒲團往空中一丟,喚黃巾力士:「將此鬥帶上玉虛宮去!」三位娘娘大呼曰:「罷了!收吾之寶,豈肯幹休!」三位齊下臺來,仗劍飛來直取。──難道天尊與他動手,──老子將乾坤圖抖開,命黃巾力士:「將雲霄裹去了,壓在麒麟崖下!」力士得旨,將圖裹去。
對於三霄,老子都不屑於動手!讓保安直接把她弄走。瓊霄和碧霄則被原始天尊的生活秘書用三寶如意直接爆頭。兩位天尊根本就沒把她們的法寶當回事兒。陸壓道人和他們比起來遜多了。況且陸壓也說,他是天皇時得道,那和石磯娘娘得道的時間一樣,也沒有什麼了不得麼。
孔宣
第70回,孔宣在金雞嶺阻擋西岐軍,由於他法術太強,洪錦、雷震子、哪吒、崔英、聞聘、蔣雄、黃飛虎、崇黑虎、李靖、金吒、木吒全被他沒收,陸壓道人覺得自己有兩把刷子,應該沒事,對戰時,孔宣一道五色光刷來,他立馬化長虹而走,回來時跟姜子牙一個勁感嘆「果是利害,不知是何神異,竟不可解。貧道只得化長虹走來,再作商議。」,這個程度跟楊戩差不多,更不要說跟西方教下準提道人相比了,一支七寶妙樹,無所不刷,孔宣用五色神光撒準提道人時,直接被震出原形來。
看《封神演義中》闡教、截教每一神仙都有出處和歸宿,要麼是上古神仙,要麼是道教神仙,要麼歸為佛教,唯獨這個陸壓道人無教無派,以散人的身份出場,萬仙陣後也無所蹤跡,只留給姜子牙一個盛著斬仙飛刀的葫蘆。按照正常思路這不應該啊,他應該也有個出處和歸宿的,但是為何文中沒有交代呢?今天我們把這個事分析一下。
金靈聖母大戰三大士
陸壓道人的原型是誰?說出來笑死個人我們知道《封神演義》中的神仙多出於佛道兩教,在滅商興周過程中被殺的人、仙都獲得了天廷神系的編制,例如金靈聖母成了鬥母元君,聞太師成了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封神榜上無名的人,又被西方教主接引道人和準提道人帶去,共興釋教(因為此時釋迦牟尼佛還未降世,娑婆世界佛教還未興),例如孔宣成了後來的佛母大孔雀明王;虯首仙、靈牙仙、金光仙成了三大士的獅、象、犼;活著的神仙回自己洞府修成正果,成為道教的神仙,例如廣成子,雲中子、太乙真人這些;有些歸了佛教,例如文殊廣法天尊成了文殊菩薩,慈航道人成了觀音菩薩,普賢真人成了普賢菩薩,懼留孫成了懼留孫佛;肉身成聖的七人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楊戩、韋護、雷震子,有歸道的,也有歸佛的。
唯獨這個陸壓真人啥也沒落下,憑空失蹤了,那你出來瞎忙活啥?實際上,這個陸壓道人在萬仙陣後,也是興了一教的,而且這個教現在還有,只是在《封神演義》成書的明朝末年,皇帝對此教的傳播並不支持,官場上形成兩種曖昧的態度,有人支持此教,有人甚至皈依了此教,但在一個儒教如此強大的國家,不支持此教的人還是佔大多數,因此,它不得不依附於其他學說,在中國的幾個城市慢慢傳播,這就是天主教。
廣成子
在崇尚道德的傳統文化氛圍之內,每個神仙的名字單個字兒摘出來都是有美好含義的,都能找到對應的傳統文化符號,比如說廣成子的廣成,廣大成就;玉鼎真人,玉和鼎都是傳統文化的代表之物;清虛道德真君,清淨無為,虛懷若谷,道高德厚,這都是有講的。
可是外來的神仙的名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懼留孫是佛教過去七佛之一,他這個名是從梵語Krakucchandha音譯過來的,大家看著就怪怪的;準提道人這個準提從梵語Cundi音譯而來;哪吒是從梵語Nalakuvara音譯過來,這些你從字面上沒法理解它的文化含義。
你們看看這個陸壓是個啥?《說文解字》說:壓者,壞也。誰起名不都要用個高大上的名字,姜太公,名尚,這不是高大上麼?哪還有用壞字的?這個陸壓就有可能是個音譯。那麼這個原來的音是哪一個音呢?
西遊記中的立帝貨
我們知道《封神演義》成書在明朝末年的萬曆年間,那個時候同印度的聯繫幾乎已經沒有了,因為西邊的領土已經不在明朝的控制之下了,不可能突然出現這麼個梵語。明朝「隆慶開海」之前很長時間都是實行閉關鎖國,不同外界打交道,隆慶開海之後,主要跟葡萄牙這些拉丁語國家打交道,主要是從澳門地區開始北上傳播。有新的音譯的詞也都是從跟這些國家的語言中來的。就像是香菸在明朝被叫做「淡巴菰」,先是以印第安語的tobago,進入西班牙語,成為tabaco,傳入中國就成了「淡巴菰」。還有《西遊記》中提到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立帝貨」,來源於英語中redeemer,就是耶穌的尊稱。這個時期的外來詞都跟歐洲有關係,而且是跟歐洲的宗教和貿易有關,這是這一時期中西交流的主要內容。
哈利路亞
既然是在《封神演義》中,陸壓的名字一定是跟宗教相關的,不可能是貿易,那這個範圍就縮小了很多。跟宗教相關的內容也是浩如煙海,可是明朝末年,宗教傳入中國面臨語言和習俗的障礙,不可能有很深入的內容,就是耳熟能詳,我們這種不信教的人都能聽說的,那內容就極其有限了。那麼這個陸壓從哪裡來?對了,我們經常聽到他們說的一句話「哈利路亞」![機智][機智][機智]
「哈利路亞」是個希伯來語Hallelu Yah,這個是信徒們常常掛在口頭上的,還經常到處唱這個。翻譯過來就是「讚美上帝」的意思,雖然希伯來語中,「亞」才是神的意思,但是按中國的習慣,一個音對應一個字兒,那個時候語言關還沒有攻破,在中國人眼裡,路亞就被當成上帝的名字。而且在明朝末年時,老百姓一直分不清天主教和其他教的概念,外來的宗教統統以佛教歸類,認為他們是佛教的一支,叫傳教士也為僧,後來利瑪竇附儒,跟佛教劃清界限才好一點,所以分不太清是那個時候的主旋律。
陸壓是個外國人
因為是音譯,寫成哪個lu ya都成,於是陸壓道人就誕生了。
寶貝兒,請轉身
陸壓道人的來處《封神演義》中陸壓道人對自己有過自我介紹,燃燈道人問他是那座名山?何處洞府?他說西崑侖閒人,注意,從西方而來,不去赴王母的蟠桃會,也不去玄都拜老子,也不到玉虛宮跪天尊,他自己四六不靠,無師無友,獨成一派,若是立教,就符合天主教一神教的特點。
還有陸壓道人的外形也沒有細緻描寫,通過趙公明的眼睛,我們看到的陸壓是這樣的:
趙公明忽見一矮道人,帶魚尾冠,大紅袍,異相長鬚,作歌而來。
也沒有怎麼描述,個兒不高,魚尾冠(中國人感覺不戴帽子不禮貌,利瑪竇到中國來之後也是戴入冠的,因此明朝人覺得世界各地的人都是戴帽的),大紅袍,長得奇怪(不同中土),長鬍子。我腦子裡馬上有一個形象,如下圖,我就不說啥了。
穿大紅袍兒
在破十絕陣的「烈火陣」時,白天君用空中火、地下火、三昧火來燒陸壓道人,陸壓根本就不怕,書中說他是「火內之珍,離地之精,三昧之靈」,越燒越精神,最後還唱起歌來。
《聖經》中就記載,摩西八十歲的時候,在何烈山遇到一叢荊棘突然冒出火光,上帝的使者就在火光中顯現,呼喚摩西,並親授「十誡」,讓他帶領百姓逃出埃及。何烈山就被稱為耶和華的山,其山峰就狀若火焰,而且冒火的荊棘也是不怕火燒,燒而不毀,神使也在火光中顯現,都說明此教與火有密切聯繫,且其神不畏火燒,這些特性都與陸壓道人一致。
鐵釘
陸壓道人的法寶陸壓道人有兩大法寶,一個就是釘頭七箭書,一個是斬仙飛刀。
釘頭七箭書的使用好像是很傳統的魂魄類法術,要築臺,扎草人,貼人名,點油燈,踏罡步鬥,書符結印焚化,一日三次拜禮,至二十一日之時,用桑弓桃箭射草人就會取人性命。但是它和十絕陣時姚賓用落魂陣將姜子牙拜去二魂四魄不同的是,最後他需要用三支箭去射草人,才能發揮作用,但是整個過程沒有用到釘子啊,為何叫釘頭七箭書啊。姚賓拜姜子牙的時候,關鍵在草人,赤精子為了撈草人還將老君的太極圖陷落落魂陣,而釘頭七箭書的關鍵卻在書,搶了書了,法就做不下去了。
說到三顆釘子我就想起他來了,他不就被三顆釘子釘死的嗎?明朝之前,不管哪個教門的神仙都是金貼銀鑲,綾羅包裹,哪還有弄個受刑的在上頭的?神父傳道的時候,老是捧著一本聖經不撒手,加上一些反對的聲音在外面傳謠說是攝魂邪術,那不就弄出釘頭七箭書來了麼。而且做禮拜是以七天為期聚集一次,這是七箭書的七的出處。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
教堂一般比較暗,禮拜的時候都要點燈的,神父在神壇前走來走去,就被看成是踏罡步鬥,祈禱的時候雙手相握就是結印,做彌撒的時候,焚燒乳香就是燒符,這都是在明朝人眼裡的外來宗教的樣子。
陸壓道人還有一個寶貝就是斬仙飛刀,說是飛刀但是一直沒有什麼具體形象,還是個活,長僅七寸,有眉有目,盛在一個葫蘆裡面,發動時,目中發白光,可封泥丸宮,專斬元神變化之士。
葫蘆內有一線毫光,高三丈有餘;上邊現出一物,長有七寸,有眉有目;眼中兩道白光反罩將下來,釘住了白天君泥丸宮。白天君不覺昏迷,莫知左右。陸壓在火內一躬:「請寶貝轉身!」那寶物在白光頭上一轉,白禮首級早已落下塵埃。
那個擊發的錘擊簧,好像個小人兒
七寸大約18釐米,這個長度好像是柄手槍啊,瞄準誰,誰都不敢動,如喪魂魄,而且發動的時候,的確會有火光啊,打中人腦袋那個威力比冷兵器嚇人多了。1547年法國人馬漢就發明了燧發槍,文獻中也有傳教士帶到中國的記錄,中國人見到手槍的威力之後,覺得不可思議,將其神化為可斬魂魄的利器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中國早期用來填鳥銃的火藥,也是裝在葫蘆裡面的。
許仲琳
《封神演義》的作者有可能接觸到天主教麼?現在我們提到《封神演義》的作者(約1560年—約1630年),一般會說是鐘山逸叟許仲琳,他應天府人,今江蘇南京,生活在嘉靖到萬曆年間,《封神演義》成書於隆慶、萬曆年間。他有沒有可能接觸到天主教,並且把上帝的形象轉化成陸壓道人寫進《封神演義》呢?
那我們來看一下明朝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時間、範圍和概況,就可以知道了。
天主教在中國傳播的時間是在明朝末年。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耶穌會總會長羅耀拉派遣其好友沙勿略,往東方傳教,他先去的日本,因為當時明朝實行閉關鎖國,不與外國交往,沙勿略在很長時間無法進入中國,只能在澳門附近的上川島停留。1553年葡萄牙人從明朝手裡騙到了澳門,傳教士們才得以踏上中國大陸,進行教務活動。但由於明朝政府的嚴格限制,他們沒有辦法進行傳教,傳教士們無計可施,感嘆道:巖石!巖石!汝何時得開?有些傳教士甚至制定進軍計劃,打算用武力先佔領內陸,再進行教務活動。
後來在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的活動下,爭取到了在肇慶建立教堂傳教的權力(1584年),後來漸漸往外擴張。
利瑪竇一直穿儒服
羅明堅去世之後,他的助手利瑪竇繼承了他的事業,繼續研究漢語,打通語言和文化障礙,並通過附儒的策略,逐漸融入到當地的士紳中去。尤其氏利瑪竇在各地表演神奇的記憶法,一個外國人對中國文字過目不忘,引起了科舉士子對其狂熱的追崇,同時也為利瑪竇傳教提供了方便。
天主教傳播的範圍大大擴展,從沿海的肇慶和韶州(1589年),逐漸地深入內地南昌(1594年)。利瑪竇在與士紳打交道的過程中發現,在中國從自下而上的傳教路子走不通,先結交達官貴人,再自上而下就方便的多,於是他就主攻貴人,最大的貴人就是皇帝了,若是得到皇帝的允許,那麼中國的宗教市場就等於拿下了。
南京
於是他又開始北上,從江西南昌去了浙北,1595年利瑪竇到了南京,也就是許仲琳的家鄉應天府,在此地傳教五年,廣泛結交當地士人,就有可能和許仲琳就有交集。
1600年利瑪竇又前去都中,見到萬曆皇帝並獲得在京居住的權力,一直到他去世。
在利瑪竇得到萬曆皇帝的許可之前,天主教的傳播一直沒有旗幟鮮明地傳播,為了減少中國傳統文化的抗拒,他們時而附佛、時而附儒,只為讓中國人接受,接受了之後,再拆白跟他們的關係。羅明堅擅長編一些打油詩在人們中傳播,我們現在看來都有些分不清,我們來看一下。
《寓杭州天竺詩答諸公二首(第一)》:
「僧從天竺來天竺,不憚驅馳三載勞。時把聖賢書讀罷,又將聖教度兒曹。」
《寓杭州天竺詩答諸公二首(第二》:
「一葉扁舟泛海涯,三年水路到中華,心如秋水常涵月,身豈菩提那有花。
貴省肯容吾著步,貧僧到處便為家。諸君若問西天事,非是如來佛釋迴。」
這兩首詩就有點陸壓道人的感覺了吧。還有《天主生旦十二首》中釘子就出現了。
「天主至尊神,下來化肉身。將身釘十字,下度世間人」。
在與士人交往的方面,歷史上也有記錄。我們熟悉的《牡丹亭》的作者,江西人湯顯祖就與利瑪竇有過交集,他曾經在韶州見過利瑪竇,並且去參觀了澳門的三巴寺,寫了《端州逢西域兩生破佛立義偶成二首》:
畫屏天主鋒紗籠,碧眼愁胡譯字通。正似瑞龍看甲錯,香膏原在木心中。
二子西來跡已奇,黃金作使更可疑。自言天竺原無佛,說與蓮花教主知。
記憶宮殿就是利瑪竇發明的
因為利瑪竇神奇的記憶法,書法家、南科給事祝世祿邀請利瑪竇去南京居住,利瑪竇到達南京時,南京禮部尚書王忠銘隆重接待利瑪竇,所有在南京高級官員都來向他表示敬意,包括南京刑部尚書趙參魯、刑部侍郎王樵、戶部尚書張孟男,以及當時為禮部侍郎後升任北京內閣大學士的葉向高。有了上層友誼的加持,南京的士子也熱衷於與利瑪竇交往南京學術界名流李心齋、祝世祿、王肯堂、張養墨等人都與利瑪竇關係密切,甚至一些都中名流魏國公徐弘基、豐城侯李環、太監總管馮保都主動宴請利瑪竇,邀請他參加各種宴會。許仲琳此時的年紀在30歲左右,正是求學上進的好時候,即便他沒有見過利瑪竇,對於利瑪竇這樣一個南京的文化名人以及他所主張的教義不會一無所聞,根據「哈利路亞」創造出陸壓道人這個人物也就順理成章了,而且基於當時利瑪竇傳教時附儒的做法,教義不明朗,混同其他宗教,也使中國人理解的上帝或耶穌接近於中國傳統形象,許仲琳都可以把佛菩薩都編成闡教門下的道士,把上帝或耶穌編成西崑侖散人也沒有什麼好驚訝的了。
熱武器時代
斬仙飛刀和耶穌會士元朝時,蒙古軍隊就開始使用回回炮、火銃了,明朝初年的時候,中國的火器水平在世界範圍內還是很先進的。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恐傳習漏洩」,對火器的製造使用加以遏制,「敕止之」,之後火器的發展就處於停滯狀態。到了嘉靖年間遇上外敵的侵略了,要用的著了,技術就不行了。嘉靖皇帝讓兵仗局仿造了從戰場上俘獲的佛郎機,依然有些技術方面的問題沒有突破。耶穌會的傳教士為了打開中國的信仰市場,充當了火器傳播的媒介。利瑪竇在都中傳教時,禮部尚書徐光啟、福建學政李之藻就直接受洗入了天主教,他們二人就主張用耶穌會士製造西洋大炮、西洋大銃,並以天主教徒的身份通過耶穌會從澳門購買紅夷大炮。
在輕武器方面,明朝主要的就是改進後火繩槍和燧發槍,統稱為鳥銃,長度都在1.5米左右。至於許仲琳有沒有見過短的手槍,他只要接觸過傳教士,聽他們介紹過西方火器,就有創作斬仙飛刀的素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