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教師最新訴求(民辦教師豈能漠然視之)
2023-09-17 18:56:14 1
網上關於民辦教師問題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作為一名在農村從教已四十年,曾經的民辦教師,我來談談民辦教師的酸甜苦辣——
二、民辦教師的歷史地位作用與構成
原民辦教師在我國教育事業特別是基礎教育發展中的地位,國家層面的官方文件早已定性定論。一個是1992年國家四部委聯合下發的《關於進一步改善和加強民辦教師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的41號文件,其表述為:民辦教師是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中小學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另一個是國辦發【1997】32號文件,其表述為:民辦教師是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為發展我國農村教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和關心民辦教師,提出了「爭取到本世紀末基本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目標,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推進農村教育發展的一項重大決策,是加強農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保「兩基」、促「兩全」的重大舉措。
圖片來自網絡
應該說,國家有關部委的定性結論非常準確,在當時的條件下,民辦教師不僅是不可或缺,更是中小學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因為當時在這些中小學校中,特別是農村小學,民辦教師挑起了學校教學工作的大梁,他們的辛勞和無私,我們是耳聞目睹和深有體會的,所以,對原民辦教師的這一歷史定位是基於歷史事實得出的客觀正確的結論。
至於網上有人吐槽:民辦教師都是村鎮幹部的親屬和關係戶,都是些誤人子弟混日子的……我現就我所在地區的情況談一談民辦教師隊伍的構成問題。
民辦教師隊伍構成大致有三類:一是當地相比之下文化水平較高的人,如老初中生,高考落榜回鄉的高中畢業生等,這類人佔其絕大多數比例,在百分之七十以上,畢竟,學校要考慮「必須能教書」的問題;二是一些下鄉知識青年(雖然是臨時的),各種原因回鄉村的一些「七站八所」的人,這類人佔百分之二十左右。我上小學和初中時,當時的民辦教師中就有兩名下鄉知青,一名復員軍人。這些人的素質也不是特別差;三是所說的關係戶,這類人大約佔百分之十左右。縱算有些民辦教師是憑關係來的,也不一定都是特別差的。當時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前門進來的不一定都是好貨;後門進來的也不一定都是次貨。就算是次貨,畢竟人家有關係有後臺,就在學校敲敲鐘,打打雜,就沒必要安排人家上講臺丟人現眼了。
以我上村小學村初中時為例,當時學校有36名老師,其中公辦教師4人,民辦教師32人。有一年是公辦教師當校長,後來校長和教務主任一直都是民辦教師擔任。
圖片來自網絡
我的小學、初中都在本村學校上的。記得當時我們村與周邊村相比條件要好一些,也有周邊四個村的孩子到我們這上學的。從一年級到七年級(當時小學五年制,初中二年制)都是雙班,最高峰時達到746名學生。
由此可見,當時的農村教育,幾乎完全是民辦教師在支撐,絲毫沒有誇張!他們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輸送了千千萬萬的人才和建設者。就算沒有多大的成就,但他們讓鄉親和孩子們脫盲識字總沒錯吧。沒有他們的傾心付出,當時農村不知還有多少人無學可上,無知可求。何況,當時國家經濟困難,根本無法支付他們應得的薪酬,只是由村小組比照村民計工分。也就是說,以農民的身份幹著知識分子的活。可以肯定的是,二十多年前的那二、三十年,農村教育的發展和延續,是得益於無數民辦教師的辛勤和汗水的!無論社會怎麼進步和發展,都無法忘記和抹滅他們的歷史地位和功績!
在民辦教師的心中,辛勤和付出大都沒有計較,他們心中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能夠轉為公辦教師,有地位有尊嚴的更好的教書育人,然而,在「民轉公」的追求中,大約有一少半的人得償所願,還有一多半的人或滿腹委屈,或遍體鱗傷,未能民轉公,成了他們心中永遠的痛!
關於民轉公的艱難與坎坷,下篇再敘。謝謝各位條友!
十年前的某鄉村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