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直隸總督署是重建的嗎(老保定的直隸總督署)
2023-09-18 01:58:17 2
前不久去保定,從位於裕華路上的直隸總督署門前走過,遠遠就看見了「直隸總督部院」六個豎排大字,以及黑漆金字大門聯:「北吞大漠,南亙黃河,中更九水合流,五州稱雄,西嶽東瀛一屏障;內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後兩師生。」
據介紹,直隸總督署,又稱直隸總督部院,是我國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級衙署,始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大規模擴建,歷經康熙至宣統諸朝,堪稱清王朝的歷史縮影。總督署坐北朝南,有大門、儀門、大堂等,共有建築105間,素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稱。有清一代,這裡一直是直隸省的軍政樞紐,直到1912年清朝壽終正寢,這裡才宣告廢止。
壹
直隸,因其直接隸屬京師而得名。清初設置的直隸省,疆域遼闊,包括今天河北、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東、山西、河南、遼寧、內蒙古部分地區。總督,又稱總制。因獨特的地理位置,直隸總督名列全國八大總督之首。
首任直隸總督是河北任縣人苗澄,但《清史稿》沒有為他立傳。實際上,苗澄只是清廷地方政體改革的過渡性人物。當時的直隸總督署駐地大名,後來移駐保定府。從雍正二年(1724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的187年間,共產生直隸總督75人,99任次。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晚清名臣,都曾駐此地,叱吒風雲。
貳
「晚清中興第一名臣」的曾國藩,歷史標籤是:「曾剃頭」、劊子手。
改革開放之後我進入大學,偶爾讀了幾篇關於他的文章,不由倒吸了一口涼氣:這樣一個飽受唾罵的屠夫,居然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翻譯印刷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的輝煌歲月,當然是創建湘軍,絞殺太平天國。1861年,在湘軍的掃蕩下,太平天國潰敗之勢已定。平定太平天國後,曾國藩聲名大噪,威震清廷;而他遭遇的「滑鐵盧」,則是在直隸總督任上的「天津教案」。
1868年,曾國藩改任直隸總督,上任後做了三件事:其一,以民為本,紓解民困,嚴令各地「不準於應徵錢糧之外,加派分文」,對貧困者採取相應救濟措施;其二,清理訴訟,依法施政,快速審結各類積壓民刑案件,並制定《直隸清訟事宜十條》;其三,治理河道,排除隱患,清淤永定河,加固南北兩堤,預防水災發生。曾氏就任直隸總督只有一年多,其行政堪稱典範,若非「天津教案」爆發,本可以大有作為呢。
1870年春夏之交,「天津教案」發生,引起七國領事強烈抗議。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案,決定處死8名殺人者,流放25名同案犯,並將有關官員充軍發配,賠償白銀46萬兩,派使團前往法國道歉。這個結局,引起朝野騷動,大罵曾國藩「賣國賊」。他百口莫辯,引咎辭職,將亂局留給了他的老部下——李鴻章。
7月,李鴻章受命接替曾國藩辦理「天津教案」。據說交接時,老曾問小李與洋人交涉時準備咋辦,小李隨口說出了三字妙訣:「痞子腔。」箇中滋味,頗耐人琢磨。因成功調解此案,李鴻章隨後調任直隸總督,不久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一時風光無兩。而元氣大傷的曾國藩,從此一蹶不振,一年後即駕鶴西行了。
叄
在直隸總督署駐紮最久的長官,是晚清名臣李鴻章,他曾先後三次受命出任直隸總督,任職達28年之久,歷史標籤是:賣國賊。
李鴻章早年,不過是曾國藩的幕僚。1859年底,他進入曾國藩幕府,負責起草文書。李才高氣盛,鋒芒畢露,曾對他百般磨礪,促其成長,如逼他每日早起,誡其大言欺世,教其待人以誠。李後來回憶說:「我從師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隨時、隨地、隨事,均有所指示。」
李鴻章的輝煌生涯,一是創建淮軍,與湘軍一起,剿滅太平軍,平定捻軍;二是調任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成為清廷左右風雲之第一人。
李鴻章在直隸總督任內,代表清政府籤訂了一系列條約,經常被提及的,是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與《辛丑條約》。而兩個條約的背後,卻是令人難堪的事實:一是甲午戰爭,二是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城。
最令直隸總督署蒙羞的,則是此前發生在這裡的一場荒謬「審判」。1900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四國聯軍入侵保定府,總督李鴻章人在外地,傳令「以禮相待」。11月6日,以英軍少將蓋司禮為首的侵略軍頭目,端坐在總督署大堂正中,下令將清廷護理總督廷雍、守尉奎恆、參將王佔魁,五花大綁押進來,跪在堂下,用《大清律例》進行審判,並判處死刑,統統斬首。這是保定直隸總督署歷史上唯一一次「庭審」,卻是一群外國悍將運用大清法律,判處三名大清官員死刑。恥辱如此,夫復何言?——作為直隸總督,李鴻章當然難辭其咎。
肆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撒手塵寰,其繼任者,是他的得力幹將、北洋軍閥袁世凱。袁大總統有兩個歷史標籤:一曰獨夫民賊,二曰竊國大盜。
應當說,在晚清至民國的歷史蝶變劇中,袁世凱是個不可或缺的要角。袁世凱與李鴻章,並沒有師生之實,卻不乏師生之誼。因為,在小袁的每一個危急關頭,老李總是出面力挺。袁世凱早年政壇發跡,其實是在朝鮮。1884年,袁世凱率清軍平定朝鮮「甲申政變」,引起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的重視,卻受到同僚的嫉妒與攻擊,被迫歸國賦閒以避風頭。李鴻章卻任命年輕的袁世凱出任「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1890年初,已是朝鮮總督的袁世凱,受到朝鮮國王李熙與清廷大臣張謇、張佩綸等合力圍攻,面臨困境,李鴻章力排眾議,支持他繼續留任,並為他寫了「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為其難」四句評語,嘆賞之情,溢於言表。
李鴻章辭世,袁世凱成為直隸總督的不二人選。1901年11月,詔命下達,袁世凱正式履新。然而,他上任的地點,並不是保定總督署,而是高陽縣。11月27日,袁世凱在高陽縣衙「牧愛堂」,接過了直隸總督關防大印。此後,袁世凱督直十餘年,靠編練新軍起家,終於煉成了一枚「竊國大盜」,一個壽命只有83天的「洪憲皇帝」。
佇立在老保定直隸總督署門前,思緒繞梁,雲煙漫捲。俗語云:往事如煙。然而有時候,往事並不如煙。 (韓聯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