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蒸碗一般都有啥(為什麼陝西人對)
2023-09-18 01:25:43 3
資料圖
年近了,年氣兒卻遠了,並且一年不如一年了,連買新衣的年俗都已經忘得差不多了。
往年的現在,我和老殷一定奔波於回農村拿年貨的路上,後備箱早就被他家人、我家人塞滿了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食物,聽老殷埋怨一句:「別硬放了啊,別把我車大梁壓斷了,特別危險!」跑在高速上,各種蒸碗在一起碰撞的聲音此起彼伏,像一首交響曲,聞著裝了幾層塑膠袋還有味道的公公自種大蔥,這些氣息都在告訴我們,要過年了~
9年前,我第一次在老殷家農村的土窯裡吃到爺爺做的「米碗子」時,沒有多少感慨,只是覺得就是比外面賣得更甜更糯,是一種最樸實的農村年飯,沒有一點花裡胡哨,這些年來,每到過年都有很多米碗子陪著我們,習慣了吃它,甚至也有些「吃膩」了的感覺。
就像現在,我竟然在吃了9年爺爺的米碗子後,發現自己手機裡竟然沒有一張與爺爺的米碗子有關的照片?下面這張配圖:來自百度!侵權立刪!!
記憶中,農村家裡每家每戶都會提前準備好年飯,這些年飯和我小時候不太一樣,我小時候是過年吃餃子吃炒菜長大的,雖然兩地相隔並不遠,習俗就千差萬別了。
老公家農村的年飯似乎更簡單粗暴:半下午時候,從果庫中拿出各種提前準備好的「碗子」,拼拼湊湊一小桌子就擺滿了,除了主菜「碗子們」,還有一些帶著冰碴子的涼菜,配著從後鍋拿出熱好的饅頭,一頓年飯就湊好了,聞著農村家家戶戶燒炕的柴火味兒,看著一家家煙囪冒出的嫋嫋白煙,各個家裡的白熾燈不約而同的有些灰暗,不知道是我們村子供電量不足還是燈泡瓦數低,總感覺有些灰暗。我們一個個穿著大棉襖、大棉鞋圍坐在火爐邊,一邊吃晚飯一邊討論著等下誰點炮,誰放孔明燈,許啥願,還有誰來照顧小孩們。
爺爺的「米碗子」,其實就是我們所熟識的蒸碗,陝西人吃它,其他省市應該也會有,尤其在北方,它能提前做好一大堆,一到過年每天熱幾碗,都是各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有糯米蒸碗(米碗子)、紅薯蒸碗、小酥肉蒸碗、排骨蒸碗、雞蒸碗,最神奇的是,我竟然見過爺爺做的肥肉蒸碗,而且味道還挺不錯的,甜甜的。我小時候家裡倒是沒做過這些,都買了現成的,不過吃的倒也少。
爺爺做的米碗子那真是一絕,萬千滋味融入一碗之中,是對全家人的愛和包容,和年節對孩子們回家的期待。
把糯米洗淨深度加工後,盛於一個個老瓷碗中,量的把控需要特別注意,因為米熟了會膨脹,是否會溢出來就需要像爺爺一樣的老手嚴格把關。做出來的米碗子在吃的時候覆蒸完畢,直接扣在盤子裡上桌,裡面還配有紅糖、白糖、核桃、大棗、葡萄乾,入口糯糯的滋味,甜度也是剛剛好,唇齒留香,一般不會等到涼透,我和小姑子早就承包了。
資料圖
聽老殷說爺爺年輕時是村裡的廚子,所以現在都90歲了,還是不放心我們晚輩做飯,尤其是前幾年過年待客擺席,凡事都是親力親為的倔強老頭一定在客人和廚房之間來回快步走動,監督、指揮,也怪我們晚輩做的飯,真的沒爺爺做的好吃,才會讓爺爺操盡了心,尤其到酸湯麵調湯的環節,我們是斷然沒有插手的可能性,縣城待客酸湯麵是主角,調湯底這種重要的事,自然是爺爺本人親自操刀,婆婆姑姑們都很少有動手的份,我也只能分到燒火添柴、攤雞蛋餅這種低級的任務了。
臨近新年,老殷爺爺住院了,今年的過年期間也是肯定吃不到爺爺的「米碗子」了,我們晚輩卻比任何一年都更想念這個味道,我還想像之前每年過年那樣,能回家拿點爺爺準備的年飯,雖然之前的年都沒有特別珍惜這些出自爺爺的專屬美味,人就是這樣啊,習慣了索取,只有在沒得取的時候,才能想起別人的好。
於是呀,在得知爺爺病情好轉後,我趕緊做好了一鍋「麻食」指揮老殷給爺爺送去醫院門口交接給公公,在醫院整天吃食堂的飯肯定早就不和爺爺胃口了,還好聽到了爺爺的表揚我就放心了,不過爺爺也要趕緊出院,還要教我們做飯呢~
為了迎接即將出院的爺爺,公公專程從醫院回家與婆婆一起掃房子、晾洗被子、收拾院子,徹底清潔了農村的家裡,我也從他們臉上看到了久違的放鬆。婆婆拎著洗淨的被罩說:爺爺就是家裡的寶,有爺爺家裡才像個家樣子,收拾乾淨,爺爺馬上就回來了!
我想,年後我們又能吃到爺爺親手做的飯了。真好!有這麼多的爺爺專屬美食等著我呢!
本位系 本號獨家籤約作者「大臉妹慢半拍」原創,謝絕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