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娃娃的故事
2023-09-15 08:05:40 1
童話中豐富的想像和誇張可以活躍你的思維;那生動的形象、美妙的故事可以幫你認識社會、理解人生,引導你做一個通達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下面是相關的範文,快來看看吧,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風娃娃的故事】
風娃娃長大了,風媽媽說:「到田野上去吧,到那裡,你可以幫助人們做許多好事。」
風娃娃來到田野上,看見一個大風車正在慢慢轉動,風車下邊,一股湍湍細水斷斷續續地流著。風娃娃深深吸了一口氣,鼓起腮,使勁向風車吹去。哈哈,風車轉快了!風車下的水流立刻變大了,奔跑著、跳躍著,向田裡流去。秧苗兒挺起了腰,點著頭笑,風娃娃高興極了。
河邊,許多船工正拉著一艘船前進。船工們彎著腰,流著汗,喊著號子,可是,船卻走得慢極了。風娃娃看見,急忙趕過去,用更大的力氣對著船帆吹起來。船在水面上飛,快地跑起來,船工們笑了,一個個都回過頭來,向風娃娃表示感謝。
風娃娃想:幫助人們做好事,真容易,有力氣就行。
他這麼想著,不覺來到一個村子裡。那裡,幾個孩子正在放風箏。風娃娃看見了,趕緊過去幫著吹。他像吹風車那樣用力,像吹船帆那樣使勁。結果,風箏線吹斷了,幾隻風箏都讓他扯得粉碎,飛得無影無蹤了。
就這樣,風娃娃吹跑了人們晾的衣服,折斷了路邊新栽的小樹……。村子裡,一片責罵聲,都說風娃娃太可惡!
風娃娃不敢再去幫助人們做事了,他在天上轉著、想著,想來想去,終於明白了:做好事,不但要有好的願望還得有好的方法。
【金口木舌】
夜久月高風鐸響
在銅鐘的家族中有一種稱為「鐸」的。它的式樣象鍾,但個頭很小,上有孔,裝上木柄,可以執在手中。鐸裡裝有鐸舌,搖動時鐸舌撞擊鐸壁而發出清脆的聲音。有以銅為舌的,稱為「金鐸」;有以木為舌的,稱為「木鐸」。按今天的叫法,它是一種大鈴鐺。
鐸還有一個重要用途是用於軍中發令。按古代軍法: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兩的長官稱「司馬」,司馬執鐸。發布軍令:「必奮鐸以警眾,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所以司馬又叫「振鐸」、「鳴鐸」。軍中以鼓聲為進軍之令,以金聲為退軍之令。鐸為銅鑄,為金聲,司馬以鐸聲指揮鼓手。
「鐸」與「度」同音,有號令限度之意。古時發布政令時須用鐸聲召集民眾。朱熹曰:「木鐸,金口木舌,施教時所振,以警眾者平。」後世常以「金口木舌」(即鐸)代指傳教布道之人。故爾,《論語.八修》篇云:「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孔夫子自喻為天的代言人了。
商代時,在岐王宮中竹林內,曾用絲繞懸若干個很細小的玉片,每當風起,玉片互相碰撞發出聲音,宮中人聽見響聲便知外面起風了。因玉片聲弱,後來便在宮殿簷角懸掛若干裝有鈴舌的小銅鐘,風起而鈴響,被稱為「佔風鐸」或「風鐸」。後代高大建築尤其是塔,每層簷角上都懸有風鐸。微風乍起,一陣叮噹之聲,別有一番情趣,引人發思古之幽情,或借景抒情懷。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遊悟真寺》詩中寫道:「前對多寶塔,風鐸鳴四端。」另一位詩人張耒也有「夜久月高風鐸響,木魚呼覺五更寒」的傳世詩句。
【解釋】:以木為舌的銅鈴,即木鐸,古代施行政教傳布命令時所用。指宣揚教化的人。
【做大麵包的傑瑞】
從前有一個會做麵包的人,他叫傑瑞。
一天晚上他用馬車拉來幾十袋麵粉,他準備烤一個很大很大的麵包。晚上他開始行動了,他有一個很大很大的盆,他把所有的麵粉都倒進面盆中,用熱水有放了好多發酵水,手腳並用,忙活了好長時間終於好了靜靜的等待麵團,麵團慢慢變大。傑瑞又找來好多木柴,把麵團費了好大勁,終於弄進了烤箱,點燃了木柴,火燃燒的真大,鄰居家都感覺到好熱,等到天亮他的大麵包做好了,他套好幾匹馬,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把麵包搬上了車,熱騰騰的麵包散發著香味,讓人只流口水。
傑瑞把麵包拉到廣場上,衝著廣場上的人說:「來吧,我給你們做了一個大麵包盡情的吃吧」。廣場上的人都使勁吃啊,使勁吃啊,終於吃不動了,都躺在廣場上休息。
傑瑞又拉著麵包來到孤兒院孩子們都吃啊,吃啊。都爬到麵包上使勁吃,院長也吃,最後還扯下一大塊可是麵包還是不見變小。
傑瑞有來到監獄,監獄裡的人都在吃啊,吃啊,吃的好撐,就叫廚房裡的人也來了,麵包又被切下來一大塊,麵包仍然還是沒見小。
到了晚上傑瑞又回到了廣場上,廣場上的人們都已經熟睡了,傑瑞就把麵包放在了廣場上,廣場上突然走過來一個穿著破爛衣服的女子,但是面容較好,她問傑瑞,她能吃一些麵包嗎?傑瑞對這個女孩一件鐘情,就說:「當然可以了,你想吃多少吃多少」。女孩就一直吃啊,吃飽了兩人就在麵包的最柔軟的地方挖了個洞,兩人就睡在了裡面。就這樣她們就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且每年都要做一個大麵包給人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