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真實殭屍(海地殭屍傳聞:神秘巫術可使屍體)
2023-09-15 07:41:01 4
隨著殭屍的風靡,在電視、電影、書刊甚至新聞中,越來越多的被人提起。
當然,影視劇中的殭屍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早在幾十年年前,以喬治·羅梅羅(George Romero)在1968年推出的經典殭屍片《活死人之夜》為代表,殭屍影片開始成為一個「流行符號」,人們也將其稱為「貪屍鬼」。
雖然很多人把殭屍當做一種有趣的流行文化,但現實中有些人卻認為殭屍是真實存在的。比如,海地文化就流傳著關於殭屍的事件,還有許多非洲國家文化中也都有殭屍這一說法。
在文化比較落後的地區,人們很大程度上會沉浸於魔法和巫術等信仰。
有一個被稱為伏都教,或者巫毒教(Voodoo)的神秘宗教起源於非洲西部,是極為原始的宗教,但該宗教以擅長通靈術而變得更加神秘。在非洲黑奴被販賣到海地後,這個神秘的宗教也隨之流傳到了海地,目前已經遍及海地。
在傳統的小說劇情中,面對殭屍的襲擊一般都有若干種抵禦方法,比如用槍射擊殭屍的頭部,但是海地殭屍卻與眾不同,巫師製造殭屍的目的在於提供勞動力,如果人們要將一具「活死人」從殭屍狀態還原,那麼應該給它餵食鹽,餵鹽法是海殭屍還魂的一種巫術。
也有人認為當殭屍看到大海,就會喚醒殭屍的「自我意識「,並且感到憤怒,最後試圖返回自己的墳墓。那麼,海地殭屍是否是真實的呢?很多人相信海地存在殭屍巫術,其中也包括經過實地考察的人類學家,但是卻一直缺少直接證明的證據。
比如,在1980年,一位名為納西斯(Clairvius Narcisse)的海地居民聲稱自己已經在1962年「死去」,然後被巫師從墳墓中挖掘出來,變成了一具殭屍,被被迫一個甘蔗園從事奴隸工作,與他一起的還有其他幾具相同命運的殭屍,但是納西斯無法向調查人員提供相關證據,也不能確定他在「殭屍狀態」具體的工作地點。
海地殭屍是否有科學依據呢?
在海地之外,巫毒教還在其他地區流傳著。然而海地殭屍與大量傳說中的惡魔有所不同,也有異於狼人和吸血鬼。關於海地殭屍的留言在1980年得到改變,當時來自哈佛大學的民族植物學家韋德·戴維斯(Wade Davis)聲稱,他在海地發現了一種流傳廣泛的神秘「殭屍粉」,主要活性成分為神經毒素,可將受害者變成殭屍狀態。
據稱,殭屍背後還隱藏著巫毒教的巫術,而研究人員認為巫術不太可能是真的,而神經毒素可能是製造殭屍的源頭,科學和醫學能否解釋這個現象呢?
韋德·戴維斯在此後寫了幾本關於海地殭屍的書籍,其中包括《大蛇與彩虹》,後來被拍攝成恐怖電影,雖然在出版書籍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是很多科學家懷疑韋德·戴維斯的發現,認為他誇大其詞,以及所發現的「殭屍粉」中毒素劑量還不至於將人變成殭屍狀態。
從理論上講,這些殭屍粉也需要在理想狀態下使人變得殭屍,而在現實世界中很難尋找理想狀態,因此將一個活人或者死人變成殭屍非常困難,比如毒素太少只會起到短暫的效果,太多則會立刻殺死受害者。除了藥理作用外,研究人員也懷疑殭屍可進行長達十幾年的奴隸勞動是否是真實的。因為即使將人變成殭屍狀態,腦部功能也會受到損壞,變得不協調,換句話說它們幾乎是不理想的農場工人。
此外,殭屍製作並沒有經濟學意義,海地是西半球最窮的國家之一,並不缺少廉價的勞動力進行農場和種植工作,而且有著很多身體健全的人,他們幾乎願意做任何工作。如果一位巫師要使用殭屍作為奴隸,還需要為這些殭屍提供衣服、安置,並不會從中獲得太多的利潤。更重要的是,還未發現充滿殭屍的種植園。
當你打開一個紙箱,裡面都是嬰兒的屍體時,你會覺得這是人性泯滅還是噩夢纏繞呢?
聽上去匪夷所思,但近日在泰國就發現了這樣一宗案例。在泰國盛行著這樣一種巫術,用童屍來進行「養小鬼」。據《蘋果日報》臺灣版報導,近日就有一名男子從泰國偷運鍍金嬰屍到臺灣出售給需要煉小鬼的人。
據了解,養小鬼是一種衍生於泰國的巫術,降頭師會先到森林去斬一段適用的木頭,再用刀子雕成一口小棺木,最後去找尋童男或童女,甚至是嬰兒或未破身之少男少女的屍體,讓它坐立起來,再以據說是用人體脂肪提煉而成的一種蠟燭燒烤屍體的下巴,直到屍體被火灼得皮開肉綻,露出脂肪層,再讓脂肪層遇熱而溶解成屍油滴下時,以預先準備好的小棺木盛之。之後便馬上加蓋念咒,前前後念上四十九天,這個魂魄就能聽命而供差遣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