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車間設計布局(最簡易的小型工廠布局規劃方案6-線體設計)
2023-09-14 21:25:12
四、儀器等輔助物品的評估
設備數量和人員工站數量有了,那麼每一個工站相應的儀器、工具、工裝夾具、主材、輔材需求量都能相應地計算出來。
用excel表統計,橫列為所要用到的儀器工具等物品,縱列為工站,將每個工站所需要的物品數量統計出來,一是方便以後照清單購買,二是在規劃線體的時候也用得著。
五、線體的設計
1.從IE和精益生產的理念來看,各個工序之間儘可能形成連續流,也就是工序之間不要有間隔,一個工站挨著一個工站。
這種方式常見的線體是兩種:一種是流水線,另一種是cell線;
------流水線,線體架設好之後不容易變動,人員固定位置重複相同的工作,適合批量生產;
常見的流水線
------cell線,一般是工作桌搭配設備組合成的線體,具有很強的靈活性,能夠快速地布置新線體,適合小批量多品種產品的生產;
cell線一般布置為U型
流水線與cell線,這裡不過多地介紹,大部分小型工廠都會參照同行業的標杆做決定。不管流水線還是cell線,工廠所要追求的是連續流生產,而不是如下那種按功能布局的方式。
以工序為模塊的功能性布局
這種方式有百害而無一利,比如在制品多佔用過多空間、拉長生產交期、容易造成批量報廢、人員無效搬運……等等
再來看下線型,也就是線體的形狀。
我在工作中經常設計的線型有直線型,U型, S型。直線型,所有工站從頭到尾呈一條直線,首站、尾站在直線的兩端;而U型線,顧名思義就是線體布置呈U型,首站、尾站在同一端,也就是常說的首尾一致;S型就是在U型基礎上再拐個彎。
不能片面性地說哪一種線型好,這個受線體長度,物流路線的規劃,上料方式,以及車間空間的影響,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比如線體有30個工站,為了方便人員管理,很顯然將線體規劃成U型線比較理想;或者一人同時操作幾個工站,U型線也是比較好的選擇。或者工站很短,就幾站而已,又不需要一人操作幾個工站,那就選直線型;假如U型線對物流路線規劃有影響,可以選擇S型;
2.麻煩的是,有的工廠會有一機多用的大型設備,可以生產不同型號的配件,且產量很高(相比其他工序高出一大截),這種類型的設備價格也高的出奇。比如一臺衝壓機,2秒鐘生產出4個配件,CT 為0.5秒。如果把這臺設備放到連續流的線體裡,顯然是大材小用。
那麼這種情況就不適合規劃成連續流,我們可以單獨把這臺貴重的、產量高的設備,脫離線體規劃,放置在線體之外的地方——我們可以理解為線外加工,提前加工好配件後再返回主線體使用。
對於以上這種情況的規劃,後期可以用「拉"的方式,配合目視化看板以及SMED(快速換模)等精益工具改善。
3.此外,雖然線體已經設計成連續流,但因某些原因連續流經常被打斷,如上料、換配件、或者設備故障特別高……在這些情況下,設計線體的時候就要考慮增加一些緩存。緩存可以橫著放在流水線上,也可以豎著堆在一個叫堆棧的設備裡。
必須要說明,緩存不是萬能的,它只能在一定條件下減少產能的損失(利用各道工序的產能差)。
計算公式:緩存數量=停機時間/CT
比如,設備換料停機2分鐘,線體CT為30秒, 緩存數量=2*60/30=4;
4.還有一種情況:雖然將線體設計成流水線,產品的流動形成比較好的連續流。但是流水線阻礙了人員流動路線和材料運輸路線,此時可以將有影響的那一段流水線,設計成高空流水線,這樣就可以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
當然也可以在流水線上架設上下的梯子,用於人員和物料的流動——這顯然不是一個好方法,只能在無路可走的時候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