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豪壯的四言詩(漢末文武雙全之人)
2023-09-15 05:56:51 3
如果評選古代文學史上文武雙全的詩人,相信很多人都會投讓曹操一票。在很小的時候我們看《三國演義》,看到這個人就心生厭倦。這個人怎麼就這麼討厭呢?一心妨礙劉備和諸葛亮的大業。
但是等到長大了以後我們對於這個人的敬重程度要遠遠超出了劉備等人。曹操曾經被評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三國時代是一個亂世,所以曹操顯然就成為了那個亂世。最有名氣的奸雄。
公元189年,當時的曹操只有34歲,卻已經獨立的率領三千人馬討伐董卓。當時一共集聚了多達十八支聯軍,最終卻搞得四分五裂,讓當時一心很想做出點成績的曹操十分不滿。而在這個時候他寫出的一首古詩,也就更加體現出了他內心世界的豪邁。且看: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這首古詩的題目是《 蒿裡行》,是曹操很有名氣的一首古詩。我們對於這首古詩最熟悉的一句應該是「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反映出了那個時代戰火四起生靈塗炭的人間慘狀。
東漢末年確實是一個亂世,各路軍閥再加上各方不同的勢力彼此間相互徵戰,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威脅。作為一個有野心的政治家,曹操是想做出一些成績的,至少想要實現統一。他討伐董卓,不過是牛刀小試,很遺憾的是最終這些人作鳥獸散。
這其中的不滿在曹操的這首古詩當中有著非常明確的體現。「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且當時討伐董卓的各路聯軍都是「義士」,而董卓就是那個「群兇」的代表。大家齊心協力「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一同要討伐董卓這個逆臣賊子。
但是後來,這各路軍隊之間產生了間隙。「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內部矛盾爆發,各隊伍之間相互觀望都有自己的打算,甚至「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甚至為了各自的利益自相殘殺,一片混亂。
而其中最有勢力的是袁紹和袁術兄弟二人,他們兩個人「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各自為政相互之間殺伐不斷,使得打擊董卓的聯軍受挫嚴重,曹操的雄心也無處施展。由此所帶來的結果就是「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這些士兵門常年徵戰鎧甲都沒有脫下來的時候,以至於都生出了蝨子,普通人更是因為戰亂而大批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多麼讓人感覺到悲哀。「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100個老百姓當中經歷這場戰亂,最多也只能存活一個想到這裡,就讓人非常感慨。
34歲的曹操是那個時代很有大局觀的一個人,他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戰亂對於國家和老百姓的影響。但是很遺憾的是,當時的他羽翼還沒有豐滿,也沒有辦法從根上解決這個問題。不過這首古詩所產生的社會現實以及曹操本人的戰爭經歷,已經最大程度的刺激了他的雄心,最終促使他成為亂世之奸雄。
柏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把錢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