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田觀音山風景發朋友圈文案(喜看稻菽千重浪)
2023-09-17 04:02:26 1
編者按:深刻指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截至目前取得了多項重要成就——糧食產能鞏固提升,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鄉村面貌明顯改善,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不斷拓展……但「三農」工作還需要思考如何鞏固脫貧成效,使貧困地區跟上現代化的步伐,這是一場責任與擔當的奮鬥。即日起,東湖評論將推出「奮鬥在希望的田野上」系列網評,凝聚起最強大的鄉村振興力量,一起用智慧和汗水澆灌一片片充滿希望的田野,用一個個動人的奮鬥故事書寫「時代答卷」。
金秋九月,丹桂花開,稻菽飄香。放眼整片中華大地,田疇似錦,沃野生金,累累稻穗隨風搖曳。伴隨著收割機往來穿梭的「嗡嗡聲」,滿載稻穀的農用車馬不停蹄來回運輸,農人們一邊忙著收割水稻、烘乾稻穀,一邊紮緊糧袋、扛糧入庫,奔波忙碌的身影,浸透衣裳的汗水,寫在臉上的喜悅,勾勒出一幅幅風景怡人的壯美畫卷,這是希望的田野,更是豐收的中國。
正所謂「倉稟實,天下安」,糧食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對我國這樣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把「中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增強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定力和底氣。自今年入夏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散發、國內經濟下行、高溫旱情等多重因素影響,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全國上下、億萬農民更是團結一心,以推進鄉村振興為抓手,大力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或提升灌溉能力,或有序施肥抑制病蟲害,或科技攻關穩產保供,千方百計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壓艙石」,實現了上半年夏糧產量達2948億斤,創歷史新高。這份厚重成績的取得,殊為不易,浸潤著無數人的智慧與汗水,也讓共同富裕的幸福底色更加充盈。
眼下,伴隨著沉甸甸的喜悅,全國秋糧收穫正在漸次鋪開,層層稻浪隨風湧動,陣陣稻香沁人心脾,豐收的氣息撲面而來。據報導,為奪取今年秋糧豐收這個糧食生產大頭,確保全年糧食產量穩定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有關部門強化政策資金扶持,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創新糧食經營模式,科學指導受災地區搞好抗災保秋糧工作;政策之下,廣大農人們更是紛紛搶抓農時,田間地頭耕耘勞作,依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科技助農基礎建設,優化秋糧品種結構,推廣綠色種植模式,開展全程託管、單季託管、代耕代種等不同形式的農業生產託管,大力提升機械化秋糧收穫效率,全力以赴確保秋糧顆粒歸倉,全面保障秋糧豐收增產,為穩定經濟「基本盤」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今年是我們黨召開二十大的重要一年,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三農」工作重心已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立足新發展階段,讓希望田野更加充滿活力,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熱氣騰騰的幸福生活,保障糧食安全、築牢國之大倉是重中之重。
一方面,要堅持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管護,構建耕地資源及其利用的監測預警技術體系,大力開展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監測監管,營造全社會共同守護耕地紅線的濃鬱氛圍。另一方面,要持續挖掘「藏糧於技」,以更多元化的形式加速「科技務農」創新演進,逐步探索出鄉村旅遊、帶貨直播、綠色食品等諸多新興發展業態,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用糧食豐收託起奮鬥中國,努力在秋糧豐收中實現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擘畫出鄉村振興的「最美豐收」畫卷。
今年9月23日農曆秋分,我國將迎來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諺講「八月十五定收成」,在夏糧產量再創新高的基礎上,現在秋糧迎來收穫季,各地農民正在用辛勤的雙手奏響新的豐收讚歌,14億多中國人民有信心滿載豐收喜悅歡慶節日,也有能力讓全國糧食產量豐收增產,這既是充實農民群眾「米袋子」「菜籃子」、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奮鬥足跡,也是以國富民安撐起民族復興光明未來的生動詮釋。
稿源:荊楚網
作者:付雲(襄陽襄州)
攝影:王麗(湖北襄陽)
責編:丁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