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毛豬為什麼賣不過白豬(從紅豬到麥兜今天聊聊)
2023-09-17 01:13:24
東亞三「名豬」。
第一隻即是西天取經的豬八戒。
第二隻即是宮崎駿的「紅豬」。
說起宮崎俊系列,有幾個元素,即飛行、少女、魔幻、和平、環保,宮崎駿的動漫最擅隱喻。
比如《千與千尋》,正好在新的千禧年起點2001年上映,千即過去的千年,正是日本的平安時代結束期,隱喻和平後的千年戰亂,而人類正在尋求新的千年和平。
證據就是小千家的車從20號公路轉向21號公路,對應的即是20世紀走向21世紀。
而千與千尋其實也在致敬美國思想家、現實主義批判大師馬克 · 吐溫。馬克 · 吐溫就取自船工生活:mark 是「測標」,twain為「兩尋(合12英尺)」之意。宮崎駿從小讀《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他的作品對宮崎駿後來魔幻冒險模式有著深遠的影響。
當然,還有一個靈感作家就是大仲馬,這位作家貪吃還胖,但其筆下的基督山伯爵和三個火槍手也是相當了得。
回到1992年上映的《紅豬》,是宮崎駿少有的成人作品,或是隱喻其自身經歷,作為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擁躉,宮崎駿又一次吸收了義大利元素。
有趣的是豬元素後來也出現在《千與千尋》中,暗指宮崎駿父親在二戰中參與製造大量軍機發財,展現了人性貪婪的一面。
所以,宮崎駿曾自嘲:「男人過了中年,就如同豬一樣。」
這一點,早在1988年的《龍貓》就有體現,龍貓又稱龍豬。
不管是豬八戒還是紅豬,其實不過是本文的引子,本文的主題其實是第三隻豬-中國香港的麥兜。
《麥兜故事》這隻豬和《千與千尋》同年上映,但他的同類漫畫以麥嘜為主角的漫畫早已在1990年誕生,相信《紅豬》的成功給予了主創創作不輸格調的精品動漫電影,十年磨一劍,終獲成功。
麥兜系列和宮崎駿系列有頗多相似之處。
比如溫情、善良、隨性,反暴力。
兩者都煩有地方特色,畫風樸素自然,處處展示民族特色,如麥片中港味十足的腔調和俚語,宮崎駿展現的是和魂洋才,而麥兜展現的是港魂港才。
而不同的一是麥兜更像成人動畫,小孩子看不太懂,二是麥兜是男孩,但更多表現的是其母親麥太這個成年女性的樂觀、堅韌,三是麥兜更具現實主義,一家人為生活奔波。四是高級的港味幽默,將生活中的不堪輕鬆化解,讓人忍俊不盡。
比如在《我和我的媽媽》中,麥兜說自己是黴豬手,選了6組36個數字,讓媽媽反其道而行之,哪知媽媽反反其道,買了這36個數字。結果就是,沒買的那6個真的中了!麥兜哭了,因為「發達」了,媽媽也哭了,因為真的沒買,太搞笑了。
但是,如果再來一次,媽媽仍然會堅持這種選擇,因為她是愛到心肝裡,信到腳趾頭,中不中獎都不重要,如果真用那種方式中獎了,那麼麥兜就真的完了。
雖然沒中獎,但麥兜經歷各種磨難,終於成才。
另外,麥太麥兜是典型的弱勢群體,單親媽媽,稍有些弱智的兒子,麥兜其實也可算「兜底」,麥兜家都這麼努力,你有什麼理由偷懶?
無論麥兜還是麥嘜,這姓都來自麥兜之母-麥家碧。
麥爸謝立文化身菠蘿油王子裡的麥,電影中是一位生活在幻想中的詩人。
麥兜系列電影作為動畫片,更像是在講道理和感悟的文藝片,普遍票房不高,但主創一直堅持文藝幽默風格,不能不說,這種堅持帶有某種理想主義,但這種堅持也必將在香港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麥兜系列體現了香港人民不懈奮鬥的獅子山精神,也體現了一種隨遇而安的佛系思維,是治癒系的精神港灣。
偶爾翻看也不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