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的來歷100字(誦讀消失的節日)
2023-09-14 13:12:53 1
再過幾天就是寒食節了!也許大多數小夥伴沒有聽說過寒食節,或者聽說過但沒感受過。這個曾經極為重要的節日,是怎樣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地變成了消失的節日呢?
讓我們從《藏在節日裡的古詩詞》中尋找答案吧!
《寒食》
唐·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譯文:
二月的江南花開滿枝頭,在他鄉過寒食節足夠悲哀了。
貧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飯的,不僅僅是明天才吃子推這樣的冷食。
寒食節,是指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日,一般是在清明節前的一兩日。所以,寒食節又稱為「百五節」「一百五」「禁菸節」「冷節」「熟食節」。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大寒食」「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節矣」。
從孟雲卿的這首詩中可以看出,「禁火冷食」是寒食節的節日風俗之一。
除了「禁火冷食」之外,寒食節的節日風俗還有踏青春遊、祭祖掃墓,以及……鬥雞!
踏青春遊不難理解,寒食節本就處在春暖花開的大好時節,古人選擇在這個時候去室外遊賞散心再正常不過了;祭祖掃墓也不難理解,畢竟寒食節距離清明不到三天。
可是,鬥雞的風俗作何解釋呢?
此風俗盛行於唐朝,風俗起源雖已無從考證,卻也發生過一些趣事:唐太宗李世民還是秦王時,府中鬥雞,手下文人杜淹湊趣,寫了一篇《詠寒食鬥雞應秦王教》:「寒食東郊道,揚韝競出籠。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風。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長翹頻掃陣,利爪屢通中。飛毛遍綠野,灑血漬芳叢。雖然百戰勝,會自不論功。」
這首「鬥雞文」讓杜淹得了個大大的彩頭,《唐新語》雲:「太宗戡內難,以淹為御史大夫,因詠雞以致意焉。」
不過,不是每個為鬥雞寫詩的人都能像杜淹這樣幸運,「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就大大地觸了黴頭。乾封年間,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鬥雞,時為沛王府修撰的王勃,也是為了湊趣,戲作《檄英王雞》一文,幫沛王討伐英王的鬥雞,不料被唐高宗李治認為是挑撥自己兒子之間的感情,唐高宗一怒之下,把王勃逐出了京城。
時至今日,「踏青春遊」與「掃墓祭祖」這些習俗依然存在;「禁火冷食」和寒食節卻消失了。寒食節消失的原因,眾說紛紜,人類學、文化學、歷史學各有解釋。
從歷史上看,寒食節曾經有過因政府禁令而短期消失的記錄。曹操就曾專門下令,禁止老百姓過寒食節。曹操下此禁令的主要原因,是針對寒食節的節日風俗「禁火冷食」而來的。要知道,在寒食節到來的早春時節,在我國北方,氣候還是比較寒冷的。在寒冷的氣候中,如果整天只吃冰冷的食物,極易引起消化不良、身體不適,在古代衛生、健康條件都不太好的情況下,甚至可能會出現生命危險。曹操有此禁令,自然是為了長治久安。
當然,曹操的禁令被此後晉朝的統治者取消了。寒食節在曹操之後,仍在傳承。所以,歷史上的政府禁令,並非寒食節消失的真正原因。
筆者以為,寒食節消失的重要原因,就是它的節日時間不好記。
寒食節的時間,為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日。距離冬至長達三個月以上,而且還不是第一百日的整數,這可是一個相當考驗記憶力的日子。在老百姓的實際生活中,記不住或者記錯了,應該也是可以原諒的常態。
再加上,與寒食節間隔只有一兩天的時間,就是清明節。長此以往,老百姓自然更容易記住由二十四節氣而來的、有著自己固定日子的清明節,並將自己所熟悉的寒食節的節日風俗,併入了清明節的節日風俗之中。
一言以蔽之, 寒食節被清明節「吃」了。
——摘選自《藏在節日裡的古詩詞》
往期回顧
●竊聽丨親測!美團、餓了麼在「偷聽」你說話?●學霸丨誇誇群VS噴噴群,清華北大神仙吵架!誰贏了?●淚奔丨單親爸爸抱著3歲女兒雨中送外賣!他說:「孩子比我更辛苦!」
今日責編:崔龍
微信編輯:張書銘
不要低頭皇冠會掉,手戳閱讀原文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