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一詞從何而來(華夏民族源遠流長)
2023-09-14 02:05:11
「華夏民族」是人們常用的說辭,泱泱華夏曆經上千年時光,有著無數的文化沉澱,這些文化瑰寶讓無數人讚嘆不已。
「華夏」二字,總給人一種氣勢磅礴之感,仿佛它生動的將歷史畫卷在人們面前鋪陳開來。
唐代的孔穎達曾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寫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雖說孔穎達的概括很美,但也過於片面,「華夏」二字的含義更為深刻。華夏民族源遠流長,但「華夏」一詞出自哪裡?炎黃子孫不妨一看。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之中,《尚書》寫道「華夏蠻貊,罔不率俾。」,這句話的含義就是:不論是華夏民族,還是偏遠地區的蠻族,都會順從周武王。
由此可見,「華夏」的概念在周朝時期就已經成型了。學術界通常認為,「華」的概念和仰韶文化有關,而「夏」則是取自於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
那麼這「夏」字到底是什麼含義呢?為什麼夏朝會用它命名呢?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夏的含義主要有「形式、天氣、朝代」幾種解釋,可是這些概念都是後世人在運用中所總結出來的,並不適用於四千多年的朝代。
唯一有可能的解釋,那便是當時「夏」的含義就是指「季節」,難道說「夏朝」這個名字的來歷,是因為當時那個朝代有很多大事都發生在夏天?
可是對於夏朝是否有「春夏秋冬」的概念,我們也無法得出準確的答案。
根據我國現存最早的記錄傳統曆法的古籍《夏小正》的記載,其中並沒有關於四季分辨或者是季節名稱相關的內容,也沒有出現「夏」和季節相關的記載,所以這個猜測也很難得到印證。
極有可能在夏朝的時候,「夏」並沒有表示季節的含義。既然這個說法得不到證實,自然就有學者提出其他的說法。
說法之二則是說「夏」最初代表牙齒的「牙」字。這樣的說法主要基於兩點原因,其一就是在古籍中,有出現過「夏」和「牙」混用的情況。
其二就是過去「夏」和「牙」這兩個字的發音很像。可是這樣的說法顯然也不能讓人完全信服,如果「夏」和「牙」的含義相同,那麼為什麼後人不用「牙朝」來稱呼「夏朝」呢?
第三種說法則是從夏季的特性總結得來,即「夏」指的是一種昆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蟬」。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想必都知道,一到夏天,蟬鳴就會顯得異常聒噪,甚至可以從早叫到晚,一刻也不停歇。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一些代表「蟬」的甲骨文和「夏」字很相似。
可是這樣的說法有兩點可以質疑的地方,第一點是學術界對於甲骨文中是否存在「夏」字尚且存在爭議,第二點就是沒有任何古籍有「夏」代表「蟬」的記載。
這些說法看起來似乎有道理,但是都被依次推翻,這個「夏」字在「夏朝」到底是什麼含義,或許我們還需要從最基礎的方面著手。
仔細觀察金文中的「夏」字,它就像是一個扭曲的人,最上面的「頁」字,在古文中就是代表人的頭部,比如頂、頷、項等字都含有「頁」,而這些詞都與人的身體部位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中間往外撐的部分就像是人的兩隻手,最下面的「夊」(sui),在現代的含義就是指慢慢行走的樣子,而在古文中的含義是「腳」。由此可見,金文中的「夏」字,就仿佛是一個人,將人的所有特徵都體現了出來。但是這裡的「人」並不是泛指世界上所有的人,而是特指「夏人」。
「夏」在當時代表中原、中土,身處中原的人被稱作「夏人」。由此可見,「夏」不僅僅代表地域,也是對於居住在中原一帶的人的稱呼。現在人們也很喜歡用地域來稱呼生活在該地域內的人,比如生活在四川的「四川人」,生活在湖南的「湖南人」。這麼說來,「夏」的含義也就比較好理解了。
我國的文化傳統有悠久的歷史,即便是一個小小的漢字,其背後也可能大有來歷。「夏」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但是誰在看見它的時候能將它和「人」聯想到一起呢?
所以對於我國多年來的文化積澱,要懷有一顆敬畏之心。畢竟人的認知能力有限,我們可以儘量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了解更多的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