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讀後感
2023-09-14 01:47:55 1
篇一:甲午海戰讀後感 盛佳龍
以前,日本人在海上攻打我們中國軍艦,我們中國大敗,重要原因就是不團結,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中國大敗了。以前,日本人就想佔領我們釣魚島,但並沒有成功,現在又想佔領我們釣魚島,我們中國人的不會答應的!
在打仗的時候,需要錢買軍艦,可是錢呢?都被那些貪官貪汙了,我們中國就連買彈藥的錢也沒有了。所以,一定要裁決這些人,不要讓他們殃國殃民的!
現在我們中國打得過日本嗎?這個雖然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中國團結一心,就一定能打敗中國的,也讓他們知道,我們中國人不好惹,給他們點顏色瞧瞧。
但作為中學生的我,現在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將來為中國做貢獻!
篇二:甲午海戰讀後感
爸爸媽媽帶我去威海玩的時候,給我買了一本《甲午海戰》的書。這本書非常有意義,接下來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吧!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軍不宣而戰,在豐島海域突襲北洋海軍運兵船,終於挑起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打了8個月,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為第一階段,主要包括豐島海戰,成歡陸戰,平壤之戰和黃海海戰,豐島海戰拉開了戰爭的序幕。9月18日至11月22日為第二階段,主要有鴨綠防之站和金旅之戰等故事。11月23日至1895年3月29日為第三階段,主要有遼東之戰,遼南之戰,遼河下遊之戰和威海之戰,劉公島保衛戰等故事。
在甲午海戰中,以民族英雄鄧世昌為代表的北洋海軍將士們,表現出了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和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他們的英雄壯舉可謂感天地,泣鬼神,永垂千古。英雄的鮮血來換甲午戰爭的慘敗,民族英雄們何以瞑目?甲午戰爭的爆發和清政府的戰敗,並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以慈禧為代表清朝統治者的腐敗導致的必然結果。甲午戰爭中,慈禧撥給前線的經費才300萬兩白銀,而她一個人過生日竟化掉了白銀1000萬兩以上。真是「寧可國破,不可不樂」。更可氣的是,在日寇入侵,國難當頭的時候,慈禧卻在京城歡度她六十大壽慶典。在旅順,日軍更是慘無人道的連續了4天大屠殺,殺害無辜中國百姓兩萬多人。
讀完這本書後,我非常的氣憤,讓我感到慈禧太后非常自私,不顧國家的存亡。但我們的祖國又出現了一些民族英雄讓我感到高興,現在國家安寧,科技也在向前發展,我現在要好好的學習,為國家貢獻一份力量,讓國家更加強大。
篇三:甲午海戰讀後感 徐秋晗
11歲的我已經讀過了許多書,今年暑假我讀了《甲午海戰》這本書,它使我心中似乎有一股澎湃的波濤在湧動 ……
中日甲午海戰摧毀了最早的中國海軍 , 它改寫了中國的近代歷史 , 籤定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它也誕生了一批錚錚鐵骨的中華男兒。此時我的腦海中呈現了英勇的場面:在炮彈全部用完了的情況下,管帶鄭世昌命令軍艦「致遠號」加速前進去撞沉「吉野號」,想和它同歸於盡,戰士們站在主甲板上,盼望著撞沉吉野的那一刻,這時所有日本軍艦全向「致遠號」發起了進攻,眾多的炮火引爆了致遠號的魚雷,艦倉大面積進水,可鄭世昌卻不願棄艦,發誓與愛艦共存亡,最後全艦 250 人只有 7 人生還,這是多麼的悲壯!
為什麼這麼多國家都來侵略中國呢?因為清朝政府墨守成規、腐敗、無能,使我們中國落後,在西方國家普遍用槍炮作戰時,我國還在用刀箭。真是落後就要挨打啊!要想國家強大,就要發展科技。新中國建國以來,有許多科學家為我國在各領域做出了很多傑出貢獻,比如錢三強,他為了「兩彈一星」做出卓越的功勳。還有許多人默默地奉獻著自己,造出了宇宙飛船,讓我們中國人也飛上了太空,這是多麼了不起啊!
我們是祖國的花朵,雖然我們現在做不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我們肩負著祖國的未來命運,我們應該努力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不能只說不做。我們身邊有些同學,在老師面前表現很好,老師一走,就變了樣。也有些同學老是嫌學習苦、學習累,作業多,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可讓我們仔細想想,現在四川災區的孩子們在失去家園親人的情況下,還搭起了簡易棚在認真學習著知識 ……, 這樣我們是不是會感到慚愧,將來又怎樣為國家做貢獻,科技興國呢?
同學們,請我們一起努力 , 學好文化知識 , 讓全世界知道我們不再是一百年前的「東亞病夫」,而是自立自強,敢於進取的中國人。
篇四:甲午海戰讀後感
讀完這篇文章,我心潮澎湃。先是為了清朝時中國海軍的英勇精神和不畏死亡的高尚情操感到敬佩,其次是為日本對華的侵略感到憤怒。
在「致遠」號艦上的中國軍人在沒炮彈後,為與日本同歸於盡,將整個艦船撞向「吉野」號艦。這種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傳承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是偉大的,是堅不可摧的。也許曾經侵略過中國的日本。沒有想到正是這前僕後繼,不畏艱險的精神最終將他們趕出中華大地。在危急存亡之秋,他們沒有在乎個人的生死和得失,而是將民族大計放在首位。
我想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事例,特別是近代,這種例子層出不窮,例如在清末,辛亥革命領導人孫中山先生,為了民族復興偉大任務,鞠躬盡瘁,徹底改變了當時的社會現狀。這是十分不容易的,當時人們的思想都十分守舊,仍是沿襲著幾千年來的思想和社會制度。孫中山先生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他改變了中國人的觀念,這是很困難的。
其次是中國太落後,清政府腐敗無能,根本沒有跟上西方資本主義進程,沒有一同跨入發展的步伐。「落後就要挨打」,日本率先進入資本主義世界,因此才會在 20 世紀稱霸全球。日本的軍國主義就是從那時確立的。因此進步才是真道理。現在中國成為經濟大國,很大程度上是源於改革開放以來的種種政策。這也就反映了進步、改革的重要性。最先資本主義改革的幾個國家:英國、法國、美國,都現在或曾經在世界上擁有著無與倫比的話語權。
這就告訴我一個道理:改革是進步的根本。當一個方法或制度弊端過大時,為了尋到出路,必須改革。擔當改革出現時阻力中是很大的,從古至今,無不例外。範仲淹改革、王安石變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等等,這種例子數不勝數,儘管大多是經常以失敗而告終,但終究在人民心中留下一個印象。這個印象,越積越多,在將來就會引發一場自下而上的革命,那些守舊的頑固派最終無法保持住原有的社會狀態,和制度。因此改革是必要的,因為改革總將是將更新換代,一代比一代好。你不變革,那些提前完成變革的國家就會恃強凌弱。
因此,我由衷的感慨:一定要有頑強的民族精神,並要懂得改變,這樣才能由弱到強,在歷史上留下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