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之霜降大起底(農曆二十四節氣之霜降)
2023-09-14 05:26:36 2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中國在很長時間內,都是農業社會,有著悠久的農業生產歷史。而農業生產活動,受氣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自然區位條件的制約,特別是受氣候條件的制約,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不違農時,為此,我們的祖先發明了中國的傳統曆法,也就是俗稱的農曆。
二十四節氣之霜降
中國農曆是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為一月,參考太陽回歸年為一年的長度,並且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曆中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不同位置來確定的,反映的是季節的變化,是我國在農耕社會時期重要的農業生產指導策略,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預知氣候冷暖雨雪的重要依據。
二十四節氣表
二十四節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霜降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第十八個節氣,也就是太陽達到黃經210°時,約在寒露節氣之後15天,是秋季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最後一個節氣,一般每年在公曆10月下旬,2018年10月23日為今年霜降節氣。
今日霜降
霜降節氣是一個氣象學意義上的節氣,字面上理解就是到了「霜降下來」的時節,意味著天氣變冷,初霜開始出現。「霜」是一種天氣現象,是指近地面的空氣受到地面輻射冷卻的影響而降溫到霜點 ( 指露點低於 0℃ ) 以下,從而在地面或物體上凝華而成的白色冰晶,霜凍一般出現在晴朗夜晚過後的寒冷早晨。當然,霜降節氣並不是說我國到處都已出現霜降,此時主要是指我國黃河流域一帶出現初霜,黃河流域以北天氣轉冷,而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還相對暖和。
霜降
霜降節氣主要對應的是黃河流域的初霜,而東北地區則在9月左右已見初霜,而越往南方,初霜時間越晚,到了長江流域地區,初霜多出現在12月左右,而南嶺以南地區則鮮有霜的出現。霜降對於農業生產而言,危害是比較大的,民間有「霜降殺百草」的說法,被霜打過的農作物往往會發生減產,此時應該做好田間的保溫工作。
霜降田野
霜降時節剛好是我國各地的深秋時節,此時氣候通常乾燥,容易出現「秋燥」,在養生方面多吃生津潤燥、宣肺止咳的食物,如梨、蘋果等水果,此時也適宜食用慄子,達到養胃健脾的功效。霜降時節在我國的一些地方有吃「紅柿子」的習俗,各地對於吃柿子有不同的說法,有說吃了柿子在冬季嘴唇不會開裂,有說吃了柿子冬季不會感冒流鼻涕,多是一些美好的寓意。
霜降吃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