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和普通茶的茶葉區別(工夫茶還是功夫茶)
2023-09-19 12:45:42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作為茶葉的故鄉,中國人發現並開始製作、飲用茶可以追溯到神農時期,而茶也成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深深紮根在中國人的骨子裡。
而現代要論將中國傳統茶道發揚的最好的,非潮汕地區莫屬。潮汕人喜歡茶、愛喝茶、以茶會友、以茶論道的文化深入人心,甚至在網絡上成為人們的一種趣談。
而潮汕茶文化中蘊含著兩顆明珠,非潮州單叢茶和工夫茶莫屬了。這兩者已經成為潮州最亮眼的名片之一。
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工夫茶」「功夫茶」以及「單叢」「單樅」這樣兩種說法,那到底是兩種說法都對還是有一項其實是被長期誤用的呢?
事實上,這兩種說法並不是都對的,而是長期以來被人誤用導致的,這種錯誤不僅外地人會犯,連潮州本地人也有分不清楚的。
許多人認為「功夫茶」是對的,往往是從字面意義出發,認為「功夫」代表著技藝高深,特別是結合潮汕人喝茶時的講究和工序的複雜性,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工夫茶」才是正解。
在普通話中,「工」「功」同音,均為gong(陰平),以前《現代漢語詞典》也曾把[工夫]、[功夫]合為一個條目,共有四個釋義:①時間(指佔用的時間);②空閒時間;③時候;④本領;造詣。但又聲明:「注意①②③多作『工夫』,④多作『功夫』。」
事實上,「工夫」語出自晉代的葛洪 《抱樸子·遐覽》:「藝文不貴,徒消工夫。」這裡的工夫就是指佔用的時間;而「功夫」出自唐朝的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一:「 宋文帝書自謂不減王子敬 。時議者云:天然勝羊欣,功夫不及欣。」這裡功夫意為本領造詣更準確。
此外,分析這兩個詞彙,不能脫離潮汕人的母語潮汕話。潮州方言中,「工」(gāng,音近「剛」)與「功」(gōng,音近「攻」)的讀音是截然不同的。「功夫」與「工夫」的含義更是天壤之別。「功夫」指本領、造詣,如唱功、扇子功。「工夫」則指做事精細、細緻,如潮汕話說「某某人過工夫」,意思是指某人為人處世十分精細、周到,這裡的「工夫」就絕對不能用「功夫」代替,其道理就像「工筆畫」不能說成「功筆畫」一樣。
潮汕「工夫茶」因其器皿講究,衝泡方式方法精緻,據《潮州茶經》所載,傳統工夫茶有二十多種器具。加之在茶道中融入為人處世之禮,使得潮汕工夫茶成了潮汕人物質與精神的融合載體,並得到廣泛認同。因此,應用「工夫」才能表達潮州茶道的精緻講究。
另外清代俞蛟(號夢廣居士)所作的小說《潮嘉風月記》中[工夫茶]條,是為茶學界所公認的有關「工夫茶」的最早記錄,亦即是說,「工夫茶」是初始名,應作為命名的依據。
許多茶葉商鋪,用了「樅」字,其實也是望文生義。茶葉是從茶樹上採摘下來,但並非需要「木」字旁。
還是從潮汕話入手,「叢」在潮語讀「層」,意為聚集,如人叢、草叢等。也有做量詞的用法,專指叢生之物,如白居易《買花》詩:「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這裡的「叢」的意思就類似於棵、束、株。
而「樅」,在潮語中讀作「宗」,在普通話中有兩個讀音:讀cōng指的是常綠喬木冷杉,也就是常說的聖誕樹。讀zōng,指的是地名,即安徽樅陽。
單叢是潮州鳳凰茶產區對成品茶進行等級分類的專稱(包含單叢、浪菜、水仙等)。其命名的緣由是,其採摘及加工的全過程需逐棵(潮人稱「叢」)單獨進行。又因為成茶的香型不同,故有「群體單叢」「黃枝香單叢」等名目。兩相比較,「叢」才是符合本意的正統寫法。
現在中國,南方人更喜歡品茶飲茶,江浙喜碧螺春,福建喝鐵觀音,臺灣人品凍頂烏龍,但唯有潮汕的鳳凰單叢更適合搭配潮汕工夫茶。
鳳凰單樅茶屬於烏龍茶中的上品,其茶葉嫩綠,苦澀低,素有「形美、色翠、香鬱、味甘」四絕。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品嘗後齒頰留香,回味鮮。
工夫茶起源於宋代,目前在廣東潮汕、福建閩南等地最為流行,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發展,蘇東坡有詩讚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可見飲茶用心工夫之深。工夫茶從器皿的選擇、茶葉的選用、用水的擇取、水溫的把控、衝泡的次數技巧、喝茶的禮儀等都有講究。
講究的工藝配上佳品的茶葉,二者既相得益彰,又不衝突,堪稱絕配。
各位喜歡茶文化的讀者千萬記得哦,「工夫茶」「單叢」才是正確寫法。
本期編輯:秘聞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