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首深情小詩的詩句(李白一首深情小詩)
2023-09-19 12:50:30 2
李白一首經典詩作,只有6句30字,但詩短情長,句句都蘊藏著深情。開篇兩句便令人驚豔,瞬間將人帶入情境,只是當中的兩個字經常被人想錯——這兩個字便是「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搗衣」。
在古詩詞中,我們經常能讀到「搗衣」一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裡寫月在「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王昌齡寫「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
望文生義,「搗衣」是拿著棒子搗衣服,再加上受古裝劇的影響,相信不少人一讀到這些搗衣的詩句,第一反應就是婦人拿著棒子在河邊石頭上洗衣服的情景。
但,這些詩句裡的「搗衣」真的是洗衣服的意思嗎?如果是洗衣服,那為什麼「搗衣」時都有月光?為什麼要在半夜洗衣服?其實,很多人想錯了,搗衣並不是洗衣服。
我們再來重溫下李白這首經典名作《子夜吳歌·秋歌》,道不盡的萬般深情,都在這短短的三十字中。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
李白這首詩出自其組詩《子夜四時歌》,沿用樂府舊題,寫思婦對遠戍徵夫的思念與盼歸之情。詩以寫景開始,描繪秋夜長安城中一片寂靜無聲的月華,寒風中千家萬戶傳來砧杵搗衣的聲音,聲聲含情。
這裡所謂搗衣,其實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樣指洗衣服,而是古代製衣的一個步驟:將布帛放在砧上,用杵將其搗得平順熨帖,以便裁製衣服。詩詞裡常見到的「寒砧聲」,也是指此。
秋月
宋元以前,平民百姓所穿的衣服大多用葛和麻製成,《詩經·葛覃》裡就有採葛製衣的描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而在縫製衣服之前需要「搗」這個步驟,也是因為用葛麻做成的布比較硬,需要將之搗得柔和平順。
而搗衣聲之所以常常出現在秋夜,也是因為秋冬轉換天氣轉寒,在此時縫製冬衣,為遠方徵夫送去溫暖。
下兩句也很經典,「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詩人從景寫到情,情景交融,使詩中人、詩外人都籠罩在這片濃鬱的情緒之下:秋風吹不完的,是那對玉門關外的人的思念之情,綿延不盡,拂之還生,如月光,如寒砧。
李白前,魏晉時溫子升有作《搗衣詩》——
長安城中秋夜長,佳人錦石搗流黃。
香杵紋砧知遠近,傳聲遞響何悽涼。
七夕長河爛,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邊逢候雁,鴛鴦樓上望天狼。
月明風清,秋夜裡這月光下搗衣的寒聲,正如燈光下密密縫的針腳,一聲聲,一針針,都寄託著對遠行人綿長而惆悵的思念。
這思念,從採葛開始,到煮葛織布,到砧杵搗衣,再到「裁用笥中刀,縫為萬裡衣」,直到度過萬裡秋風,穿在遠行人身上,化為驅寒的暖意,或許,才有片刻的安慰吧。
古時的思念,是真的很慢很長也很含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