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片是真正的技術嗎(印度神片恐怕也不靈了)
2023-09-10 11:07:45 2
近日,印度神話巨製《梵天神器》上線,這部電影是印度電影工業與好萊塢片商的合作嘗試,由迪士尼旗下的20世紀影業(Fox Star Studios)參與本片的製作、發行,所以電影片頭是印版探照燈的圖標。
印度電影人借用好萊塢-超級英雄的模式開發印度文化,有構建印度現代神話史詩的雄心,力圖打造「天神宇宙」三部曲,《梵天神器:溼婆》就是系列的第一部。
影片的陣容非常強大,由國際影星-沙魯克.汗和印度老牌影星-阿米達普.巴強為電影保駕護航,其中沙魯克汗作為開場嘉賓,貢獻出一場酷炫的動作戲。
影片的男女主均是印度影壇最炙手可熱的新星,尤其是女主-阿莉亞.布哈特,之前主演的《甘古拜.卡蒂婭瓦迪》和《RRR》等影片,在全球範圍內都頗具人氣。
《梵天神器》的核心設定是:力量神器,相傳上古聖賢們曾齊聚喜馬拉雅山冥想,由此獲得上天恩賜,一股神聖之光從天而降與山川大地交匯,誕生了一批代表宇宙之力的神器,比如火之石,水之石,氣之石等,其中威力最大的被稱為「梵天神器」。
梵天神器不僅能控制其他力量武器,還極不穩定,蘊含的能量足以摧毀整個世界,一個世代沿襲的婆羅門組織守護著這批力量神器,確保世界不被毀滅。
如今,一個名為希瓦(意為:溼婆)的年輕人突然與梵天神器產生了感應,一場毀滅世界的危機就此開啟……
一:《梵天神器》的優點-緊扣「英雄與愛」的主題
主角-希瓦覺醒體內天神血脈的過程可濃縮為一句話:
英雄拯救蒼生,愛情守護英雄。
歌頌「英雄與愛」是印度電影的一貫主題。
在劇情安排上,四場動作戲(危機)與四次歌曲串場(希望)交叉遞進,每次遞進主角都會覺醒一部分神技,促使主角覺醒的就是愛情。
這裡重點講講四次歌曲串場的作用。
1、盛會初遇:愛情的降臨猶如天啟。
男女主初次相遇是在「杜爾迦女神廟」的集會上。
男主第一次望見女主就被瞬間擊中,他用熱烈華美的歌舞,表達了初逢愛人的澎湃之情。在歌舞的高潮部分-杜爾迦女神用箭點燃拉姆勳爵的塑像(寓意光明戰勝黑暗,這也是影片的主線),男主再次在人群中看見女主,他體內的天神血脈瞬間覺醒,燃燒的塑像突然在夜空裡「火神顯形」。
對於男主來說,梵天神器讓他有了神秘感應,而女主的出現,讓他覺醒了火神之力,一場史詩之旅就此開始。
對於女主來說,首次遇見男主就發生了「神跡」,這份震撼就像命運的召喚,為二者的相愛打下基礎。
2、神廟定情:神廟、聖河賦予愛的光環
第二段歌舞開始於「迦梨女神廟」,男主來到神廟尋求幫助,結果再次遇到女主,並找到神秘感應的線索,二人開始探尋真相。
探尋真相的過程就是二人的定情之旅,男主叫希瓦,意為:溼婆,女主叫伊莎,意為:帕爾瓦蒂(溼婆之妻),二人在神廟、聖河間遊走,天空中潑灑著金盞花,額頭上點綴著吉祥印,總之整段歌舞都在用各類宗教元素烘託這份愛的神聖性,強調兩者的愛情是天命所歸。
3、聖所修煉:愛情讓人戰勝恐懼
第三場歌舞在婆羅門研修所,當時女主伊莎剛剛遭遇襲擊,雖然最終有驚無險,可男主因為恐懼始終無法集中精神。
在伊莎的鼓勵和研修所-聖師的引導下,男主開始克服失去愛人的恐懼,轉而把恐懼融入到對愛的期望中,對火焰的掌控也逐漸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只要有微弱的火源,他就能大顯神威。
這段主要表現愛情對人的正向改變,讓人變得更加堅定,同時男主不能「憑空生火」的信息,也為大決戰埋下伏筆。
4終極決戰:愛的力量馴服宇宙洪荒。
第四場歌舞在大決戰當中,反派邪神集齊了三塊「梵天神器」,一股毀天滅地的宇宙之光從天而降。
男主和女主相互為對方犧牲,至死不渝的愛意將宇宙力量馴服,愛的力量勝過一切。
故事結尾,男主獲得了「憑空生火」的技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天神」,為後續的天神大戰打下基礎。
整部電影緊扣主題,主線清晰,層層遞進,把故事講得明明白白。不要小看這項本領,很多咱們熟悉的電影,劇情枝幹混亂繁雜,故事都講不明白,更別說攝影構圖、剪輯配樂等,那些更沒法對比。
二:《梵天神器》的遺憾-頂級特效搭配俗套劇情
《梵天神器》的投資高達41億盧比(折合5900萬美元),估計投資的大頭都花在了特效上,影片全程各種粒子特效,在大熒幕上看絕對過癮,只是相比之下故事劇情過於簡單直白了。
1劇情留白讓反派不夠立體。
因為系列的第二部是講男主父母,即火神與水神的故事,類似於《巴霍巴利王》第二部的模式。關於大BOSS-火神的目的是什麼,第一部並沒有花太多筆墨介紹,包括火神的代言人-紅女巫,她是如何黑化的也沒有講,這些留白讓第一部的劇情變得十分單薄,變成了男女主的戀愛秀。
2、動作戲的想像力不夠震撼
《梵天神器》的打戲純靠特效支撐,打的倒是熱鬧非凡,只不過打鬥過程中「元神出竅」的方式,對於看過《新神榜:楊戩》的中國觀眾來說,算不上新鮮,過量的特效甚至會掩蓋動作戲的想像力。
可以說,《梵天神器》在爽感上與以往的印度神片有很大差距,到底差在哪裡呢?
咱們就以5月份上映的抗英神片-《RRR》舉例。
三:《RRR》與手撕鬼子-印度神片神在哪裡?
《RRR》剛上映時,筆者就想寫一篇「印度神片」與「手撕鬼子」的對比文,二者都是用非常誇張,乃至荒誕的手法來塑造英雄,獲得的風評卻相差極大。
大家似乎對印度神片的包容度更高,甚至褒獎大於鄙視,但對手撕鬼子基本呈現出清一色的嘲諷。
不過這個課題太大了,今天咱們重點談談印度神片到底神在那裡?
筆者認為,將印度的文化特質用超乎想像的方式推到極致,就是印度神片的精髓。
而印度神片的爽感,一大半來源於動作戲,他們總能用最刁鑽、最酷炫、最具想像力的方式來展現主角的動作。
《RRR》的故事主線是以「天神敘事」來歌頌印度人民的抗爭精神。
電影中段兩位男主開戰前,一個駕駛著烈火戰車登場,另一個手持火把,在猛獸群裡出場,二者都是標準的「天神造型」。
故事結尾的大戰,兩位男主幹脆不裝了,直接「天神附體」,靠幾把冷兵器就橫掃了大英帝國殖民軍。
印度神片之所以有那麼多開掛主角,是因為在他們的傳統認知裡,英雄就是天神的化身,所以能飛天遁地、橫掃一切。
《RRR》裡的所有動作戲,都在歌頌印度文化的特質。
用鬥舞的方式歌頌印度的文化自信與樂觀主義精神;用火場救人歌頌英雄惜英雄的友誼;用處刑戲歌頌忍辱負重的犧牲與擔當;用抗擊英軍歌頌對土地的眷戀和對族群的守護。
故事裡的人物關係充滿張力,人物的情緒飽滿到位,每一場動作戲都做到極致,讓人物變得更立體,而且動作戲的特效也沒有喧賓奪主,人物始終是最大的看點。
《梵天神器:溼婆》歌頌的「英雄與愛」,同樣是印度文化的特質,但主題缺乏嚴謹的劇情內核支撐,人物關係也很單薄,動作戲純靠特效,沒有想像力,兩方面都沒有推到極致,只能說太保守了。
最後會到標題的疑問,印度神片還靈不靈?
就目前來看,《梵天神器》在印度本土和北美的票房還不錯,畢竟影片的頂級特效非常適合大熒幕,所以印度神片還是靈的,只是這次不夠「神」了。
還是期望能看到像《寶萊塢機器人之戀》《巴霍巴利王》《RRR》這種推到極致的印度神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