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除了吃湯圓以外還吃什麼(元宵節來了除了吃湯圓)
2023-09-11 00:25:07 1
元宵節溯源
「元宵節」又名「元夕節」、「上元節」,是流行於我國各地的重大民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晚上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故名。
元宵節的淵源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代的「元日祈谷」儀式。在「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的商周時代,春夏秋冬的祭祀活動都是圍繞農業生產展開的。
《禮記·月令》記載:「孟春,天子以元日祈谷於上帝" ,所指孟春的「元日」,即是「正月望日」(農曆正月十五)。孟春標誌著一年農業活動的開端,因此天子親自為農祈谷。同時,進行一系列複雜的祭祀開耕典禮,以表明對農業的重視與祈求農業豐收的美好願望。
元宵節習俗
元宵節的民俗活動,在我國古代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內容也不盡相同,它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演化。至今保留下來的主要有吃湯圓、猜燈謎、賞花燈等。
元宵節吃湯圓這一風俗,是從宋代開始的。「圓子」「糰子」「元之」「水團」「湯糰」等名稱,是宋人對湯圓的稱呼。
隨著宋代城市經濟的發展,集市上出現了專門出售湯圓的食品店。至明代,湯圓作為上元節的食品,和我們今天的製法相似,用糯米細粉灑水滾動粘粉,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製成的湯糰如核桃大。
到了清代,御膳房所制的宮廷風味「八寶元宵",早在康熙年間即為朝野所傳聞。這從清代劇作家孔尚任「紫雲茶社斟甘露,八寶元宵效內做」的詩句中得到證明。正月十五內廷御膳房要做八寶元宵,「效內做」即仿效內廷做的意思。
元宵月圓之夜食圓子,在古人的意識中還寄託了人們對團圓幸福的希望。一隻只甜甜圓圓的湯圓,逐漸成了人們甜美團圓生活的象徵。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的節日習俗之一,在阿拉上海,「豫園燈會」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每年的元宵燈會,都給上海市民和各地遊客留下美好的回憶。
非遺項目:豫園燈會
元宵賞燈的習俗興起於漢代。相傳,漢高祖劉邦之侄吳王劉濞,將揚州燈會文化引入上海松江地區以自娛。自此,這一習俗便在上海開始流行。每逢元宵佳節,各處男女老少紛至沓來,各種燈彩爭奇鬥豔,處處流光溢彩。
老畫報中的「城隍廟燈會」
明清時期,上海地區的元宵燈會已經非常成熟,而最熱鬧之處始終集中在上海縣城中心的城隍廟、豫園、縣衙一帶。
清代的城隍廟大殿
清末豫園
明萬曆年間,有奇秀甲於東南的豫園在城隍廟相鄰落成。因這裡是元、明、清上海縣衙所在地,附近又有城隍廟、豫園、沉香閣、關帝廟等,在城隍廟西園內還設有各業公所,周圍一帶小商小鋪鱗次櫛比,熱鬧無比。
上世紀50年代,一位父親抱著孩子在購買兔子燈
1995年,豫園商城以當年的生肖為主題舉辦了為期十八天的燈會。此後年年舉辦生肖燈會。城隍廟燈會也正式更名為「豫園新春民俗藝術燈會」(簡稱「豫園燈會」)。
豫園燈會充分利用老城廂歷史空間、建築景觀及深厚文化底蘊的巨大魅力,以豐富多彩的燈彩藝術和活態民俗的表現形式,為上海市民營造出一種特有的文化氛圍和民間親和力,成為滬上新春佳節的一項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是目前長三角地區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保存形式最完整的元宵燈會,留給市民和遊客一輪輪新春的喜慶和回憶。
豫園燈會也因此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往屆部分燈會美圖
2019年—亥豬
2018年—戌狗
2017年—酉雞
2016年—申猴
2014年—午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