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用粽子和賽龍舟紀念屈原(除了屈原粽子和龍舟)
2023-09-10 16:00:12 2
粽子飄香,龍舟競渡,又是一年五月時節。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等。得益於從小到大的薰陶,在這一天,最廣為人知的文化符號,莫過於屈原、粽子和龍舟了。不過,你有沒有想過,除了這些之外,古老的端午節還有什麼習俗和傳說呢?
端午時節求安康
端午節即農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的開端,古人形容為「惡月惡日」「五毒盡出」,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同時也是蚊蟲開始肆虐、蛇類逐漸活躍的時候,所以醫療水平低下的古人,就順應自然界的規律來預防瘟疫和蛇蟲。
在這一天,通常是一吃、二拴、三採。一是吃「五黃」,即黃瓜、黃鱔、黃魚、鴨蛋黃、雄黃酒,寓意「青黃不接」的時候「接起來」。其中飲雄黃酒格外重要,古語曰「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在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海南省三亞市南山景區工作人員為小朋友點雄黃。(陳文武攝/光明圖片)
二是要拴葫蘆、掃把,掛五毒圖。民間傳說,某一年的五月初五,藥王爺下凡,見到人間毒蟲橫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裝神藥的葫蘆掛在一家門口,滅蟲降瘟,普救眾生,留下了這一習俗。
三是採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門上。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民間還有給孩子戴五彩繩、香囊、穿老虎鞋,在孩子頭上寫「王」字等習俗。凡此種種,都有驅除災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裡面。
從這個角度看,端午節可謂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日子,類似於今天的「公共衛生日」。因此,比起「端午快樂」來,在這一天互道「端午祥瑞」「端午安康」,顯然就貼切得多。
端午到底為了紀念誰
提起端午的起源,流傳最廣的說法無疑是紀念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其實,端午由來還有許多異彩紛呈的傳說。
一種說法是紀念伍子胥。傳說,當年吳王夫差罔顧輔臣伍子胥的諫言,反而聽信奸臣挑唆,賜其自殺,並於五月五日將其屍體投入江中。由此,伍子胥成為民眾在這天必須追思的冤魂。
此外,在南方一些地區,端午還有「盡孝日」的含義。傳說東漢年間,十四歲的曹娥姑娘因父親溺亡,沿江哭尋,因不見屍首而投江自盡。父女倆的屍體在五月初五那天浮起,曹娥的兩手竟從背後抱住父親。因此,曹娥被譽為「孝女」的典範,被人民所懷念。
市民在安徽省亳州市區新興路農貿市場選購艾葉。(劉勤利攝/光明圖片)
同時,端午也是古老的亡靈紀念日之一,世人要在這天悼念那些不安的鬼魂,祈求它們離去。這個紀念日後世因佛教的傳入而發生了轉移,被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所替代。
端午的初始功能,在歲月流轉中逐漸變得曖昧不清,只有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草、石榴和胡蒜等的祛邪風俗,還隱約暗示著它與鬼魂的關聯。菖蒲葉片狀如寶劍,方士們稱其為「水劍」,後又引申為「蒲劍」,據說可斬各種妖魔鬼怪。民眾一方面小心翼翼地勸慰死去的亡靈,一方面又大張旗鼓地驅除惡鬼,這種方式構成了端午習俗的古老主題。
端午「南賽龍舟」,北做什麼
在我國南方許多地區,都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吼一聲,鑼鼓喧天;划一槳,歡呼雷動;彩旗飄舞彩球騰空,鞭炮齊鳴喜慶熱烈……
那麼,北方人民在端午會做什麼呢?民俗專家說:在北方,人們於端午射柳、鬥草、打馬球,同樣十分富有運動精神。
河北省邯鄲市廣平縣街頭人們在挑選五彩香包。(程學虎攝/光明圖片)
什麼是射柳?明朝有人曾記載了一種射柳的「玩法」——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搭箭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不要小看了射柳,這可是從清明節一直「玩」到端午節的經典項目,連明朝永樂皇帝都對此念念不忘。《宸垣積略》中記載:「明永樂十一年五月癸末端午節,車駕幸東苑,觀擊球射柳……十四年端午節亦幸焉。」
此外,在北京還有遊天壇的風俗。《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牆下。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遊耍。」除此之外,打馬球、鬥草等等,都是當時人們喜聞樂見的夏令保健活動。
看來,端午不僅是古人的「防疫日」,更是走出家門的「運動日」。當你以為端午假期是「睡覺節」的時候,當你準備咬下浸滿香味的糯米、以為端午是「粽子節」的時候,也不妨出去運動一下吧!
(本文綜合新華網、光明網等相關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