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百色思林火龍果(廣西百色一個火龍果帶)
2023-09-10 21:43:58
新華社南寧4月10日電 自然條件差,傳統農業無法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該怎麼去打贏脫貧攻堅戰?廣西百色面對的困境具有典型意義。然而,僅去年一年,百色就有134個貧困村脫貧出列。這是如何實現的?
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精神之一。解析百色產業扶貧實踐,為老區脫貧攻堅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鑑的樣本。
一個火龍果帶「火」老牌貧困村
真良村,隸屬百色市田東縣思林鎮,位於右江河谷一側的大石山區,扶貧搞了一茬又一茬,貧困帽子一直沒能摘下。得益於火龍果種植,去年這個老牌貧困村終於摘帽。
「真良村缺水缺土,長期以來村民從石頭縫裡摳玉米,每畝產值只有兩三百元。」村裡的「80後」青年黨員梁青松說。
梁青松2008年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外打工。得知家鄉的土壤和氣候適合種植火龍果,他萌生回村創業的想法。2012年,他租種5畝地,第二年擴大到50畝。
2014年,田東縣大力推進「新型經營主體+基地+貧困戶」的扶貧模式,鎮政府幫助梁青松流轉了500畝土地,並且提供水泥樁和苗木補助。
緊接著,梁青松成立了田東縣第一家火龍果專業種植合作社,村裡45戶貧困戶全部入社。「土地每畝年『租金』800元,每戶約5畝;每戶以縣裡提供的5000元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年底分紅約800元;基地吸納30位長期工,月工資1600元,如果有一個勞動力在基地務工,貧困戶每年收入起碼有2.5萬元。」梁青松說。
目前,合作社的火龍果種植面積擴大到1500畝,覆蓋到3個貧困村840戶貧困戶。梁青松的目標是將種植面積發展到2萬畝,產值達到2億元,覆蓋數千貧困戶。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脫貧,是百色產業扶貧的重要做法,目前百色80%以上的貧困村都成立了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利益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利益緊密相連,不僅可以有效降低貧困戶的市場風險,還能激發他們參與扶貧產業的內生動力。」廣西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李文信說。
「扶貧產業對接全國大市場才有前途。」梁青松說。在租種真良村土地時,他承諾5年後火龍果地將全部返還給村民,他只負責育苗、技術指導和銷售,現在合作社的火龍果主要銷往廣東,今年計劃藉助「百色—北京」果蔬專列進入首都市場。
「產業發展本質上是一種經濟活動,一定要遵守市場規律,特別是注重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