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活動指導思想(家訪訪出成效)
2023-09-21 06:53:57 1
家訪活動指導思想?來源:新福建前不久,福州市教育局12345便民網站上一份關於「市教育局發文要求市中小學每學年至少要有一次入戶家訪」的投訴曝光家訪是否過時?能否被微信等通信工具所替代?11月4日,福州市教育局通過「福州市12345便民(惠企)服務平臺」公開回復稱,入戶家訪並未過時,它是老師和家長之間「最直接、最有溫度的溝通方式」,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家訪活動指導思想?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家訪活動指導思想
來源:新福建
前不久,福州市教育局12345便民網站上一份關於「市教育局發文要求市中小學每學年至少要有一次入戶家訪」的投訴曝光。家訪是否過時?能否被微信等通信工具所替代?11月4日,福州市教育局通過「福州市12345便民(惠企)服務平臺」公開回復稱,入戶家訪並未過時,它是老師和家長之間「最直接、最有溫度的溝通方式」。
一直以來,家訪作為家校互動的重要內容,為家校雙方搭起了一座「連心橋」。通過家訪,既能促進教師對學生情況的了解,豐富教師的教育實踐,加深對職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同時,也能促使家長與教師形成更為一致的教育理念,為孩子尋找更為合適的教育路徑。可以說,家訪為家校配合、精準施教打下基礎。
然而,一度甚為流行的家訪,近些年來逐漸變成了「稀罕事」。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網際網路高速發展、多元化通訊工具的大量湧現,使得家訪漸漸淡出了大眾的視野。微信群、QQ群承載著大量家校溝通的任務,即使遇到問題,家校雙方也更習慣運用電話進行溝通。「鍵對鍵」的交流,給了人們高效便捷的體驗,但面對面的交流少了,無形之中也會在教師與家長間隔起一道「心牆」,催生生疏感。
福州市出臺《福州市中小學家訪工作規定(暫行)》要求,每名學生家庭每學年至少接受2次家訪(入戶式1次,「一對一約見」1次);每學年班主任家訪不低於1/2的學生家庭,該班科任教師對剩餘約1/2的學生家庭進行家訪。新規從制度層面對家訪進行固化,是因材施教的創新之舉,值得肯定。從相關媒體的報導來看,重拾家訪好傳統,也並非只有福州一地。在合肥六十一中,家訪是每位老師的「必修課」,有的老師一年能走訪40多戶家庭;貴州務川縣某小學幫扶教師闞南忠多次對該縣沙壩村殘疾女童申曉燕「入戶家訪」,不僅幫助申曉燕解決了入學難問題,還幫助申曉燕一家四口(均為殘疾人)申請了低保金……這些無不印證著入戶家訪的現實意義。
開展教師與家長的良性溝通是剛性要求。「鍵對鍵」終究不能替代「面對面」,畢竟,只有通過一對一式推心置腹的交談,老師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因材施教,因人施策。家訪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
當然,一項新規的出臺,難免伴隨各種聲音。具體操作的便利與否,溝通雙方對形式選擇的意願,家庭隱私空間的保護等等,考驗著家訪能否順利施行。這些因素也都反映在家長對「入戶家訪」的不同看法上。
家訪家訪,關鍵在訪。找到讓家校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最大化激發家訪的育人效能,才是家訪的意義所在。與其關注是否應當入戶訪,不如將關注點放在如何讓家訪訪出成效,讓學生從中受益上。
群眾需要的是有溫度的家訪。即便面對面,不能心連心,滿足於完成任務、走街串巷式的家訪,無疑是另一種形式主義,達不到效果。相關部門不妨建章立制,將教師與家長面對面溝通交流納入到教育管理體系中,對家訪的效果進行考評,建立激勵機制,給予資金保障,為教師盡責創造良好條件。
此外,教師與家長不妨就具體時間和地點進行協商,既可以到家訪,也可以約定在圖書館、咖啡館等場所見面,只要有助於溝通交流,怎麼方便怎麼操作。
推動更多的老師上好「家訪」這門必修課,讓家訪訪出成效,不斷提升教育的溫度,是目標,也是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