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一天要吃多少蛋白質(每多吃一種蛋白質)
2023-09-21 04:02:18 1
蛋白質
蛋白質是除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外,人體最重要的三大能量營養素之一——人體所需的能量中,有10~15%來自蛋白質;另外它還是維持良好免疫力不可或缺的生理基礎儲備之一,也是細胞更新和修復的必備「原材料」。
而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更多強調蛋白質攝入的量,應按0.8g/kg的體重來補充,但其實還要注重「質」——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質營養價值不同,有研究發現,不同食物來源的蛋白質攝入與高血壓發病風險下降有關。
01 蛋白質攝入的多樣性越高
高血壓發病風險越低
南方醫科大學科研團隊在權威期刊《Hypertension》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表示,蛋白質攝入的異質性非常大,來自不同食物的蛋白質可能會對血壓產生不同的影響。
研究人員根據中國成年人膳食蛋白質主要來源的8種食物進行「多樣性評分」,這8種食物分別是:全穀物、精製穀物、加工紅肉、未加工紅肉、家禽、魚、雞蛋和豆類。
結果發現不同來源的蛋白質與新發高血壓的關係是不一樣的。總的來說,攝入的蛋白質來源越多,高血壓的風險越低,每多攝入1種食物來源的蛋白質,高血壓風險降低26%;另外,與每天攝入蛋白質少於2種來源的人群相比,吃4種或更多蛋白質的參與者患高血壓的風險降低了66%!
02 正確掌握不同食物的攝入量
每種蛋白質都有各自的適宜攝入量,並不是越多越好。全穀物與精製穀物都屬於日常需要攝入的主食,為人體提供能量,不可或缺。只不過它們的攝入很講究量:
①研究發現,精製穀物來源的蛋白攝入與高血壓風險呈倒L型關聯。意味著要適當少吃。
②而全穀物來源的蛋白攝入與高血壓風險呈U型關聯,也就是說不能過多也不能太少,得保持適量。一般成年人每天全穀物應達到50~150克,如小米、燕麥、蕎麥或高粱以及玉米等。
適當增加全穀物攝入,有利於控制體重,降低肥胖、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腫瘤等與膳食相關的慢性病的發病風險。所以,日常主食可以多樣化選擇。
未加工、加工紅肉、禽肉
①加工肉類:能不吃就不吃
火腿、香腸、培根等加工類肉製品含有一定量的亞硝酸鹽,還可能添加了防腐劑、增色劑等,會加大肝臟、腎臟負擔,長期吃多了也有致癌風險。
②未加工紅肉:適量吃
紅肉是人體所需蛋白質、鐵、鋅和維生素B12的重要來源,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體所不可或缺的。需要吃,關鍵是控制量。
③調整紅肉、禽肉比例
雞、鴨等禽肉,相對而言蛋白質含量更高,脂肪含量更少,更有利於保持身材、保護心腦血管健康,而且白肉的肉質更加細膩,更容易消化。
總結:紅肉和禽肉每日的攝入總量在40~75g是健康的。更建議紅肉和禽肉能換著吃,白肉的比例多些,尤其是晚上少吃不易消化的紅肉。
魚肉
魚肉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食物,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比禽肉、畜肉都更優秀。在膳食中適當增加攝入量,有助於降低高血壓。
單純的高血壓患者可以每周吃魚280-525g,並用清蒸的方式。
豆類
豆類含有豐富的纖維和鉀元素,這些物質有助於調節血壓;豆類富含的異黃酮能促進血管的擴張,加速血液的流通,輔助控制血壓。
另外,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平均每天至少吃125克大豆製品,有助於降低血壓和預防高血壓。
建議:高血壓人群可以每天吃大豆25-35g,或者至少125g豆製品。
雞蛋
很多人認為雞蛋蛋黃膽固醇含量偏高,不利於心血管的健康。但其實蛋黃中的脂質成分,一部分是脂溶性的維生素,一部分是DHA等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還有一部分是具有營養神經作用的卵磷脂,所以適量吃對於心血管健康是有好處的。
建議:不伴有血脂異常的高血壓患者能每天吃1個水煮蛋或者水蒸蛋。
編輯:姜依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