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粥小菜裡有燒餅(燒餅餜子鹹粘粥)
2023-09-20 13:01:03 2
於家幹 文/圖
《濰城文史資料》第三輯載:舊社會濰縣人的早點一般是「燒餅餜子鹹粘粥」。濰坊學院有位教授評論說:「這是最傳統、最經典的中式早餐!」燒餅,又稱胡餅,源自西域。東漢劉熙在《釋名》中道:「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以胡麻著上也」。胡麻即芝麻,濰縣曾是「絲綢之路」東方第一站,西域人把芝麻與燒餅的做法傳到了濰縣,濰縣的絲綢、手工業製品運往西域。北魏濰坊人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有燒餅做法的記載。本文所述的燒餅為鼓燒餅,這種燒餅是發麵的、加鹽,一面帶有芝麻。芝麻要經過伐制、炒熟後再用。燒餅是用吊爐在谷糠火中烤熟,既酥又軟,以卷油條而食為最佳。
燒餅餜子鹹粘粥 於家幹攝
北方人俗稱油條為餜子,是我國傳統的大眾化食品,物美價廉,香酥可口,老少皆宜。油條的歷史非常悠久,唐朝詩人劉禹錫詩曰:「縴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匾佳人纏臂金」。濰縣人一般愛吃橢圓形的「番餜子」,是用兩個環狀的劑子絞在一起炸制而成。餜子長度正好是燒餅的直徑。不過現在「番餜子」很少能見到了,長條形的油條佔據著市場。
由於北方天氣乾燥,受黃河文化的影響,自古濰人就有愛喝粥的習慣。民國年間老濰縣共有十幾家粥鋪,文獻上記載著三家著名的粥鋪,分別是南門早市上的王興輝(1909-1970),大石橋西頭的張守忠(1894-1968),濰縣木橋東頭(現亞星橋東首附近)外號叫韓瘸子的粘粥鋪。這三家門頭最大,燒餅、餜子、鹹粘粥三樣都有銷售,且質量上佳。粥是用小米、綠豆經水撈後,用石磨磨成糊狀下鍋,開鍋後加入煮熟的豇豆、粉條、炸過的蔥薑絲、香油、菠菜段、豆腐乾。喝起來不但滿口溢香,且入口即化。每早店前人聲鼎沸,生意十分興隆。賣粘粥只賣一上午,卻能養活五六口人。人稱鹹粘粥有三絕,熱、糨、香。盛粥的大缸帶有保溫層,喝粥者要轉著碗喝,喝一口換一個地方,要不,連著喝,燙得慌;濰縣有句特有的歇後語,「賣粘粥的折了本,被了糨的害!」但賣粥者必須要糨,不糨不出味,喝粥人必須要大口用力咂吮,否則喝不進去,也享受不到鹹粘粥的魅力所在;鹹粘粥的香,主要來自蔥姜爆鍋後的幽香。各家有各家的高招,有的用香油加花生油爆鍋,有的用豆油加豬油爆鍋……這些都是店家的核心機密。粥內的蔥薑絲、豇豆、粉條、豆腐乾、菠菜都是在最後放,輔料會均勻的點綴在粥中。
現代人無法感受到解放前後濰人喝粥的快感。熱燒餅夾上熱油條,喝著一碗剛出鍋的熱粘粥,大口朵頤,頭上冒著汗珠……此時已經陶醉在濃鬱的濰坊城市文化之中而不能自拔。
時下燒餅、油條基本沒變味,但鹹粘粥很難喝到原來的味道了。沒辦法,有些老年人隔三差五自己做,切上大把的蔥薑末炸香,用綠豆粉與小米麵自己熬碗稠粥……聊補久違的思粥之情。我在想,不知哪一商家能恢復這一古老的作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