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有什麼真正的古蹟(鄭州地名掌故52:)
2023-09-20 10:15:45
北大寺北大寺喊了這麼多年,查資料時才發現,它的大名叫「鄭州清真寺」。
因為臨近北大街,大家習慣叫它北大街清真寺或北大清真寺,或者乾脆簡稱北大寺。
從紫荊山易初蓮花北邊的小路進去不遠,易初蓮花西邊有條小路,就是當年的北大街。再向裡走二三百米,就到了北大寺。
北大寺在舊衙署(現管城區委)東北不遠,不晚於明代建造的,有說元代的,但沒啥過硬的證據,所以按年代短的說。清代曾兩次大規模翻修,建國後政府曾於五十年代和八十年投資數十萬整修,它是鄭州最早、規模最大的清真寺。前幾年又修過一次,從我家樓上能看到,多了一座像塔一樣的建築。清真寺裡有兩尊宣德年間的銅爐,很是珍貴。
北大寺屬於中國傳統寺廟建築風格。其實不光鄭州,很多地方歷史比較悠久的清真寺大都是傳統寺廟建築風格。帶尖圓頂是近些年的事。
宗教場所,咱不是信教群眾,怕唐突了,就沒問能不能進去參觀,只在門口拍了幾張。
牌樓樣的門,看著很新。
開封寺門附近美食聚集,北大寺這也類似,好吃的也不少,不過店都不大。
清真寺南邊家屬樓前,曾經有個幾十米長的水泥臺子,早上是牛羊肉攤子。據說有家黑妞還是啥的羊肉攤子,肉好,他家不賣完,其他家少有生意。有時收不到好羊,乾脆就不出攤。後來街道整治,早市被取締,還建了一堵美容牆。
樓前的美容牆,從月亮門看進去,有家牛肉丸子湯。這家店原來在路邊支的棚子,所賣丸子湯不是博愛那種,是自己手工做的大個的,湯裡胡椒粉味兒比較重,配著現烙的蔥油餅,冬天喝暖身,夏天喝暢快。後來路邊不讓擺,搬到家屬樓一樓了。
馬軍胡辣湯,在清真寺東牆對面,星月小區大門北邊。胡辣湯倒一般,豆沫做的特別好。原來我常去的是南順城街馬記,後來喝了馬軍的,就不咋去馬記了。豆沫配料並不多,也不稠,但是香味足。這家店還有個招牌是菜角,基本都是粉條,加一點牛肉沫,蔥花,五香粉啥的,花椒味重,合我的口味。不過這兩年味道有點下降。
馬軍北邊是平安餃子館,沒見生意火爆過,卻不溫不火開了有二十年了。特色是一年四季有羊肉韭黃餡餃子。
馬軍南邊不遠有家艾灸館,之前是開封老杜家羊肉湯。老杜家九十年代開始在鄭州開店,經八路緯五路、紅專路、政六街、三全路,開到哪我們跟到哪。後來搬到星月小區,離家更近了。鄭州的羊肉湯也喝了三十年了,伍德、馬記、帖記、劉記、竇記、張記等等,喝過的應該也有十幾二十幾家,最後還是老杜家最得勁。尤其九十年代,羊肉還沒那麼貴,拌五塊錢肚,五塊錢羊頭肉,倆人喝瓶酒,一人再要五塊錢湯,各加一塊錢麵筋,舒坦。這幾年老杜當了甩手掌柜,店裡女老闆負責,估計是他閨女。疫情影響,說生意難做,辛苦一年整個八萬塊錢,太累,索性改行,開起了艾灸店。作為老吃家,覺得有點可惜,畢竟現在周圍幾公裡好喝的羊頭湯基本沒有了。(其實我本來想說全市都沒有了)
星月小區門口,北大寺東牆外,十來年前是幾家地攤,有家羊肉燒麥和羊肉砂鍋做的不賴。還有幾家推車賣清真熟食的,有家羊頭肉做的不賴,號稱手工做的。切點羊頭肉,旁邊現打的高爐燒餅夾了,很解饞的晚餐。前些年環境整治,燒餅爐進了店,推車躲進了店門前的走道,砂鍋和燒麥沒了蹤影。
星月小區大門南邊,有洛陽牛肉湯和白記餅店。牛肉湯以前也是路邊攤,兼營豆腐湯。白記應該是從北下街搬來的。
再往南一點,是楊記油茶,頗有些年頭。除了油茶,早餐也賣胡辣湯豆沫之類,胡辣湯一般,豆沫還不錯,沒馬記香,但料足。而且炸的菜角麻燙不次於馬記了。
一不小心,說北大寺,成了美食介紹。[呲牙]提醒一下,上邊這些餐飲店都是清真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