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疾病(傳統文化中蘊藏的智慧與美)
2023-09-20 15:57:37 1
作者:王彥
「像種子期待陽光,我們在春分時節等一場奇遇。」如網友的微博留言,一個事先張揚的文化熱點再次降臨。
浙江衛視《「中國好時節」春分篇》
春分時節,河南衛視「中國節氣」之《春分奇遇記》與浙江衛視《「中國好時節」春分篇》先後上線。前者用故事打開節氣,淮南王劉安穿越到2022年,與小男孩共同立蛋,也驚奇於「2000年後還在用二十四節氣」,不到20分鐘的短片裡,網友們跟著「節氣先生」看人間的過去、今天和未來,#春分奇遇記#的微博話題閱讀量同時破億。後者用織布機做舞臺,從節目先導片開始就預定了屬於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又一個流量高地。而此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2022中國詩詞大會》和東方衛視《斯文江南》,都陪伴著人們從冬天走到春天。
從偶然的驚奇到人們的日常守候,與其說傳統文化類的節目掌握了今天的「流量密碼」,不如看成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方法論中,以節氣、詩詞、家風為名的節目找到了能勾連古今的共鳴地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在《2022中國詩詞大會》中說:「古典詩詞依然可以詮釋現在的生活,甚至沒有一點違和感。只要你有詩心,你自己處處逢春,再古老的詩詞都變成了我們的詩詞。」
在這個「倒春寒」的時候,不妨用心體會傳統文化中蘊藏的哲思、智慧與美。那些中華祖先們教會我們的事,更讓人期待與相信著「疫散春來」。
飛入尋常百姓家:同生活接壤、與人生共鳴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就讀於鐵道警察學院的大三學生薑震,借這聯詩詞祝福遠在南極的國家科考隊。這位最新一季《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篤信,聯結了他們父子情感的詩詞,也能發出時代強音。
在詩詞中體會生活與時代,這是愛詩人的共同心聲。《2022中國詩詞大會》上,科學攝影師陳海瀅把自己的作品《星月同輝》帶到節目現場。本想拍彗星的那夜,他發現月亮似乎更動人,因為那美好的景象宛如白居易詩「露似真珠月似弓」。蔣鋒和許翰文既是同事,也是夫妻。作為國家移民管理警察,他們矢志用一生去書寫屬於自己的保家衛國故事,而這則故事關乎兩句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願得此生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在急診科醫生徐曉嬋駐村扶貧的兩年裡,全家人都過上了「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園生活。從都市走進鄉村,徐醫生七歲的女兒張清語最愛的就是在山尖上背詩。來自長慶油田,地質技術員王軍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地排除險情,每一次順利完成,他都會用「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抒發由衷的喜悅和自豪。
挖掘傳統文化同生活接壤、與人生共鳴的故事,東方衛視《斯文江南》調用的是「圍讀 演讀」經典的方式。世人都知道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觀。節目打開新視角,由文化學者和藝術家帶著觀眾找到他的教育觀,為焦慮的「雞娃」家長,送上先賢給出的良方。於丹在圍讀範仲淹的家訓時,延伸到古人教子「七不責」。老戲骨李光復演讀了範仲淹的家書《告諸子及弟侄》,文中的教育理念放到今天依然適用。他寫道:「青春何苦多病,豈不以攝生為意耶?」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勸年輕人不要「躺平」。通篇家書,不斷告誡後輩,應努力學習,清心潔行。有家風家訓如此,難怪範仲淹幾個兒子的官聲都很好,次子範純仁還成了一代名相。
時代詩情在今朝:與摩登語態兼容,用傳統揚國之氣節
日新日進的時代,聚焦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節目何以不斷創新,又何以始終保鮮?
河南衛視「中國節氣」系列節目有個叫得響的宣傳語:「以傳統節氣,揚國之氣節。」《2022中國詩詞大會》節目製片人、總導演顏芳的答案是「緊扣當下、緊扣生活、緊扣時代」,做節目有如十年樹木,「這棵大樹的茁壯成長不僅在於外表,更是在內核的一次又一次自我更新」。總之,與摩登語態兼容,以傳統揚國之氣節,是這批傳統文化節目能點燃今人尤其是Z世代詩情的「保鮮劑」。
循環直播的《春分奇遇記》刷新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的玩法。用一個故事、一段情感、一首歌曲來演繹節氣的由來與傳承。短片裡,取名劉一旦的小男孩執著於春分立蛋,一本《淮南完畢術》打通了古今時空,把正在春分祭日的劉安帶到孩子身邊。古今對話間,中華先人在萬物復甦時的春日之祭被層層復現,而今人生活裡無處不在的中華智慧傳承、當代中國人對天工萬物的探索,也驚豔、告慰了「古人」。頗讓人心動的,還有劉安對小男孩名字裡「旦」的解讀,那是希望,中華民族對莫負春光與理想的美好寄託。
同樣,浙江衛視《「中國好時節」春分篇》也從傳承與創新的精神裡破題。「欲減羅衣寒未去,不捲珠簾,人在深深處」,是千年前宋代詞人趙令畤的所作。詞中提到的「羅衣」,便是杭羅織造技藝,將在節目中被女子現代群舞《盼春織》呈現,機杼聲聲對話古今。
《2022中國詩詞大會》更是圍繞「江山」「少年」「燃」「遇見」「稻香」「韻」「天地」「味道」「颯」「出發」十大熱詞展開。從宏觀格局到生活細節,時代的新風尚、新風貌、新精神,時代的詩情就在今朝。正因為與時代同行,少年人一次次成為傳統文化的自來水。比如,17歲聽障女孩王逸玘登場,她的手語版《將進酒》戳中無數淚點。又比如,七齡童王恆屹兩年前就初登詩詞大會,是個「在詩詞大會長大的孩子」;00後緝毒女警察張迪不愛紅裝愛武裝,颯爽之姿圈粉不少;還有與青年團一路同行的宋明糠,網友說,「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他就是當代大學生的模樣……
在康震看來,被時代詩情滋養著的少年人、以傳統文化揚國之氣節的少年人,「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斷走向進步的非常鮮明的標識」。(王彥)
來源: 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