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曆十一月有什麼習俗(青浦這些習俗你了解嗎)
2023-10-18 13:32:23 2
今天,正值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也被稱作為「七夕」。經過歷史演變和時代變遷,「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如今已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也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農曆七月初七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一定代表性,那在這一天我們青浦人都會幹些什麼呢?以及在農曆七月青浦還有哪些習俗呢?
農曆七月初七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農曆七月初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丟巧針
在青浦地區,農曆七月初七的中午有丟巧針的習俗。丟巧針是將針投入太陽下的水盆,看水底針影,有花卉、鳥獸、鞋履、刀剪等形狀者,稱乞得巧。鄉間還有以紅綠絲線穿針的賽巧活動。當天晚上還會供瓜果,合家團聚,吃巧果(一種以麵粉製成的油氽食品),稱「乞巧會」。
朱家角鎮在七夕舉辦的「穿針乞巧」活動
「乞巧會」現在基本已經淡出我們的生活,但是農曆七月初七另一習俗則流傳至今——吃童子雞。童子雞,當年從小雞苗開始飼養起來的新雞,雄雞還未開始打鳴,雌雞還未開始生蛋的雞。農曆七月初七當天一早就會有長輩捉來童子雞,殺雞洗淨之後,燉湯給孩子來吃。燉湯的童子雞肉質鮮嫩,湯水肥而不膩,很補身體,尤其是對於孩子。
吃童子雞的習俗有一說法,相傳牛郎星、織女星,雙星相會,若無公雞報曉,牛郎織女便能長相廝守,為了讓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遂有了吃公雞這一奇特的習俗。
農曆七月十五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又稱蘭盆節,因七月望日(七月半)為中元,故名。佛教有以百種供物奉三寶(三寶指佛教中的佛、法、僧),行盂蘭盆法會。盂蘭盆意解倒懸。在青浦的金澤地區還有盂蘭勝會一說,上世紀尤為盛行。
七月望日多為祭祀日(俗稱過時節)。青浦地區在這一天大多都有在家祭祀祖先的習慣,可以說在解放前家家如此,即使是當時的窮苦人家也會備淡飯、薄菜、水酒,拜祭一番。有些地方還會邀請親友相聚,吃「七月半」,但此習俗解放後逐漸廢止。
在青西一些地區會在七月十五前七天過時節,祭祀祖先和親人。如祭祀新亡人,謂之過新七月半(家中凡有新故親人,逢第一個七月半為「新七月半」),家中子女親屬會前來拜祭悼念,要準備燒一桌酒菜(羹飯),在凌晨本家未起床之前送到本家,敲門入內,稱「敲門羹飯」。據《金澤志》記載,在金澤地區如有女已嫁的,這天要到娘家做「敲門羹飯」。
《金澤志》中記載的盂蘭勝會和「敲門羹飯」
農曆七月三十
相傳農曆七月三十為佛教中地藏王誕辰。這天夜裡,民間街巷庭園,遍插棒香、蠟燭,供上鮮果以祭祀藏王,稱燒「地藏香」,又名「九四香」。
另有相傳,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據姑蘇,稱吳王,深得民心。明兵攻蘇,城破,殉難,時為七月三十日。民感其仁,哀其死,乃焚香祀之,恐為當道忌,故託名地藏香。
據有關檔案記載,在農曆七月三十夜間,朱家角地區的百姓在宅院路旁插棒香,祭地藏王菩薩。朱家角百姓插地香,還為祭奠明末清初的反清復明鬥爭中在陸上和水中慘遭殺害的愛國志士。此類習俗後來逐漸廢止。
另據記載,朱家角地區還有在農曆七月三十夜間放水燈的習俗,意為祭奠水中亡靈,或寄託自家的美好願望。放水燈的水上美景,令人賞心悅目,而製作水燈也已演化成水鄉民間技藝。
水燈(圖片來自網絡)
如今朱家角地區在舉辦一些活動時,在夜間還會有放水燈環節。屆時古鎮人自製的水燈,在夜間從市河河埠放逐,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燈光點點,隨波逐流,甚是好看。
資料:青浦檔案
實習編輯:沈千慧
編輯:池舒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