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民族歷史(56個民族苗族)
2023-10-19 01:46:26 2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遊地區,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自明、清以後,有一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各國,近代又從這些地方遠徙歐美。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分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服飾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豔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髮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苗族服飾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繡花邊,系一幅繡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託。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
苗藥
苗族居住的山區藥物的資源種類之多,產量之大,品質之好,是許多平壩地區所不能及的。常見的藥可達1500種之多,常用的約200種,最常見的藥材,如:各種血藤、鐵筷子、百金條、白龍鬚、藍布正、地星宿、果上葉、黑骨藤、飛龍掌血、草烏、大風藤、八爪金、淫羊藿、海金沙、透骨香等等。另有部分珍稀品種如八角蓮、九月生、金鐵鎖、一支箭、仙桃草、穿山甲、和氣草、菌靈芝關藥市上也偶有出售。
中國苗族聚居的廣大地區建立了不少的藥材種植生產基地,大力開發常用的藥材。有的成為成藥、保健品、化妝品等的原料。有的已進入民族地區醫院供醫院配方用藥。有的省份還對部分苗族民間有效方劑進行了發掘、篩選、整理工作,一部分確有開發價值的成方製劑已被收入《民族藥地方標準》中。
藝術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等,以蘆笙舞最為普遍。蘆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陽節等節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日子裡跳,舞姿多重下肢變化。民間群眾性蘆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蘆笙領舞,其他人圍一圓圈踏樂而舞,場面壯觀、氣氛熱烈。競賽性的蘆笙舞一般在節日或集會上由少數技巧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動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臥、倒立等高難動作,很受群眾歡迎。
苗族樂器:蘆笙
苗族民歌根據其內容可分為遊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喪歌、勞動歌、時政歌、兒歌、謎語歌等幾類,曲調各不相同。飛歌是流行於黔東南的一種特別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聲歌唱,其曲調高亢,豪邁奔放,餘音震山梁,非常有特點,其內容有情歌、時政歌等,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合唱等。各種民歌形式有傳統的歌詞,也有即興編唱的內容。嘎百福歌是流行於黔東南地區的一種說唱文學,它在民間詩歌和傳說故事的基礎上融合而成,演唱者時而敘述時而呤唱,其內容多是反映民事糾紛和社會現象方面的真人真事。
盤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對方表達心願、顯示才能的一種古老的對歌方式。昭通一帶苗族的「盤歌」非常有趣。男青年看中了某位女青年,便帶兩個年齡相當的同伴,一起去到姑娘的家,找她的長輩說明來意。若姑娘的父母親回答:「還沒人家,是同班輩的。」便準許盤歌。盤歌的歌會,由女方老人安排。男女雙方參加對歌的同伴,既當參謀,又為自己找對象。
在盤歌中,一般是男的先唱。雙方通過對唱,顯示自己的才能。如果男的輸了,女方便用水將男方潑走。潑水在苗家不是惡意,而是一種善意的洗禮。如果以方對答如流,唱得情投意合,還可以唱到定婚。但是如果女的盤輸了,還可繼續盤歌,這樣的盤歌一直盤到定婚為止。定婚那天,女方的父母要及時為男方備辦喜酒,一一敬給參加歌會的鄉親,最後以一對牛羊角當杯,敬給這對即將結合的青年。然後吹起蘆笙跳起舞,通宵達旦為這對青年人賀喜。
苗族的樂器通常有蘆笙、嗩吶、簫笛、胡琴、月琴等。
歌舞
在苗族,青年男女的自娛性集體歌舞多被稱為「踩堂」,但由於「踩堂」舞蹈離不開蘆笙的伴奏,所以如今「踩堂」這一傳統名稱已基本被人們改稱為「蘆笙舞」了。但為了體現不同地區「蘆笙舞」的差異和特色,人們只好又在「蘆笙舞」前冠以地區名稱加以區分。因此,就出現了「廣西融水蘆笙舞」、「貴州黔東南蘆笙舞」、「貴州花溪蘆笙舞」等眾多的「蘆笙舞」形式。男吹蘆笙,女作舞,是苗、侗民族的傳統習俗。但只有在貴州,不遜於男子的苗家女,在「踩堂」中抱蘆笙邊吹邊舞,可謂是其它地區「蘆笙民族」不曾有的一道風景。苗族的青年男子,在必須吹得一手好蘆笙、能參與集體的「蘆笙舞」外,如還能掌握有著特殊高難技巧的單人或雙人表演形式的「蘆笙舞」,那他就會成為男性中的佼佼者而更多地贏得未婚女子的青睞。
貴州省花溪的苗族青年男女,每當年節喜慶時就會自動聚到一起,邊吹蘆笙、邊跳「蘆笙舞」。在演奏蘆笙的人群中,除青年男子之外還不乏妙齡少女。她們與男蘆笙手同站一個舞圈,毫不遜色地邊吹奏著手中的蘆笙邊與外圈的女子共舞。兩個舞圈相互交叉、換位,一會兒向中心蹦跳聚攏、一會兒又向外圍旋舞散開,有如百花園中的朵朵鮮花在爭妍綻放,又好似繽紛的彩蝶在縱情歌舞。雖然這些舞者都並非出自專業的舞人,但舞蹈風格的古樸、瀟灑和舞者發自內心的喜悅,領一旁的觀看者,也會被這充滿生機的歌舞所感染,樂不可支地隨歌舞而拍手頓足。
建築
苗族由於特有的遷徙歷史,在建築選材和房屋構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築風格。苗家人喜歡木製建築,一般為三層構建,第一層一般為了解決斜坡地勢不平的問題,所以一般為半邊屋,堆放雜物或者圈養牲畜,第二層為正房,第三層為糧倉,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係。
吊腳樓模型
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東南苗族地區木材較多,所以木房、瓦房較多,草房土牆房較少。黔中南一帶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牆房兼有,大體上草房、土牆房最多。此外,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內不分間,無家具陳設,架木為床,墊草作席,扎草墩為凳。
在黔東南和黔北部分地區,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腳樓」。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臺,土臺之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臺高度取其段裝上穿枋和橫梁,與土臺取平,橫梁上墊上樓板,作為房屋的前廳,其下作豬牛圈,或存放雜物。長柱的前廳上面,又用穿枋與臺上的主房相連,構成主房的一部分。臺上主房又分兩層:第一層住人,上層裝雜物。屋頂蓋瓦(或蓋杉樹皮),屋壁用木板或磚石裝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