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本地方言生活劇(重慶方言劇沒落了)
2023-10-18 11:31:15 17
根據方言愛好者@神樣胡桃的數據顯示,在6-20歲的人群中能熟練使用方言的比例,重慶有97.5%為全國最高,但網友的看法卻產生了兩極分化。
圖片來源:@神樣胡桃
一部分人認為「方言是阻礙國人溝通的絆腳石」,希望普通話能夠儘快普及。
「全國都說普通話不好嗎?都可以聽得懂了」,這是從不同地區人的溝通效率的角度來看。
而另一部分的人認為維護方言、保持發音和聲調的多樣性可以讓語言文字更有生命力。
再高的方言普及率,在時代的發展面前還是「手無縛雞之力」,有些東西好像不知不覺地就從身邊消失了,最直觀的就是方言劇。
曾經,重慶還是一個非網紅、非新一線、非常普通的小城市。
在70後、80後,甚至是90後的重慶人記憶裡,我們的每個假期除了全國都能看到的《還珠格格》、《流星雨》;更多的快樂都來自於毛子、梅老坎,劉衛東、蔡倩雲,即使到了深夜也還有《霧都夜話》陪伴著我們。
這些重慶方言劇你都還記得嗎?
《山城棒棒軍》
這部劇的劇情大多都發生在重慶的兩路口,就是現在網紅「皇冠大扶梯」的所在處,講述了一群棒棒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生存,也真實地反映了重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部劇的主題曲:
高高的朝天門喲,掛著棒棒的夢哦
長長的十八梯,留下棒棒的歌
爬坡上坎腳下的路,一根棒棒求生活還有那一聲宣布開場的「棒棒!」「來咯~」
可以說,重慶城滿滿的江湖氣息,離不開「棒棒」。特別是在大街小巷上,拿著一根棒棒走江湖,用肩膀扛起一個家的棒棒,就是重慶這座城市最瀟灑的一抹身影。
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劇,重慶的《山城棒棒軍》和廣東的《外來媳婦本地郎》、上海的《老娘舅》可以說是中國地方方言劇的三個標杆,現在卻只有《外來媳婦本地郎》還在持續更新,看著百科資料上的「正在熱播」,真是羨慕呀!
《街坊鄰居》
《山城棒棒軍》著重於重慶「棒棒兒」的生活,那《街坊鄰居》則演繹的是重慶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雞毛蒜皮」,講述了住在重慶嘉陵巷的劉衛東、蔡倩雲、白小軍等人的故事。
白小軍講的是重慶話帶著豐都口音,他的老婆趙美麗操著一口成都話,而張約翰是從上海來的,不時說出幾句椒鹽普通話,一群人口音各異,但也因此豐富了他們的生活。
街坊鄰居,街坊鄰居
談天說地,談天說地不過是家長裡短
街坊鄰居,街坊鄰居
扯皮拉筋,扯皮拉筋不過是雞毛蒜皮
不能錯過的還有每一集的片尾曲,主演們親自上場,唱出來的歌聲卻帶著口音,無處不在告訴我們這是一齣喜劇,只是不知道《街坊鄰居》停播後他們都去了哪裡。
《霧都夜話》
重慶是一座在夜裡活躍的城市,這一檔純方言的節目也豐富了我們的夜生活。《霧都夜話》創辦已有25年,是重慶電視臺存活得最久且仍然有生命力的欄目,也是唯一進入了全國收視率前十的重慶欄目。
《山城棒棒軍》和《街坊鄰居》都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還有很多其他的重慶方言劇只能留在我們的記憶深處,至今還在持續更新的也只有《霧都夜話》了。
我只能默默祈禱:《霧都夜話》,你可千萬要留下來呀!
在今年的某說唱節目上,一個叫Wudu的說唱歌手用重慶話唱了一首《霧都夜話》讓許多人眼前一亮,「嘞,不是電視劇,嘞是真人真事,是我們老百姓自己演自己的故事」,還可以有這樣的打開方式?
其實這不是第一次被重慶話說唱驚豔了,2017年, 重慶Gosh的說唱歌手Gai在一檔說唱節目上就用重慶話說唱徵服了觀眾。
還記得他唱著「重慶城,紅巖魂,豐都江邊過鬼門」,配合上強有力的節奏,那些熟悉的畫面在眼前閃過,最後Gai獲得了冠軍。
後來,在《長河》這首歌裡,說唱歌手Bridge用重慶話唱「把解放碑的碑都背到我的背,把嘉陵江的水都裝到我的胃,把重慶城的霧都吸到我的肺」,真的太「霸道」了!
重慶方言劇雖然逐漸落寞了,但方言卻以這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回來了。
一時之間,重慶話好像變成了一種「流行」,去年上映的電影《無名之輩》全程使用了方言對白,導演透露設計臺詞時是從重慶話取樣的。
今年為慶祝祖國生日獻禮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飾演汶川男孩的小演員其實是重慶人,在演戲的時候也說的是重慶話。
像毛毛姐、熊貓兄弟這樣的自媒體就是靠著方言的特殊魅力成為了網紅,重慶正走在前進的道路上,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重慶,重慶話也頻繁地出現電視節目和影視作品中。
這難道不能證明方言的價值嗎?
普通話的普及是有必要,但方言也不該被取代,方言劇的減少也許是巴渝文化的一種流失,這樣下去,方言劇還能堅持多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