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總理府邸(共和國總理出生地)
2023-10-18 14:59:01
「先有蔣、韓兩家,後建蘇家大院」,天津第一位武狀元、中國最後一位被「發配」者出生地,孫中山為她題匾「民國賢母」,南開之父和共和國總理的故鄉。
清末,張久庵及其長子張伯苓(後排左)、次子張彭春(後排右)等合影
張久庵(1833—1908),名雲藻,祖籍山東,雅號「琵琶張」,清代鹹豐年間(1850—1861)移居天津河東,後受聘近代教育家溫世霖私塾任教而落居宜興埠,住宮后街南側販市胡同二號,俗稱張家老宅院,一排青磚灰瓦北房,屋頂出簷出廈,四梁八柱,臺階上為木藝通走廊。。張伯苓(1876.4.5—1951.2.23),原名壽春,字伯苓,以字行,張久庵長子,在宜興埠度過童年並在溫氏私塾接受啟蒙教育。與髮妻(鄰居安氏女)即完婚於該房,惜過門僅5日因肺病去世。張伯苓離鄉後,老宅轉由宗親住用,2013年後拆除。
宜興埠因為臨近天津衛(縣)城而具有軍事意義。清道光二十二年(1843),為防「英夷」和加強海防,天津縣城鄉一體編列保甲,唯宜興埠自成一局;光緒二十四年(1898),慈禧太后要到天津秋季閱兵,清軍的練軍在宜興埠南(今紅星橋一帶)大興土木修築閱兵樓;二十六年(1900),沙俄大尉亞羅斯拉夫·戈爾基侵佔宜興埠一周之久,妄圖掩護聯軍借道澱北犯京;1912年3月,日、俄、英軍一部侵佔宜興埠,進行所謂「維持治安」;1925年秋,奉軍李景林部在宜興埠阻擊馮玉祥的國民軍攻取天津;1936年10月、1937年4月、1942年秋,日本侵略軍先後到宜興埠「演習」、「建飛機場」和「清鄉」;1948年12月國民黨天津守軍「火燒宜興埠」,均給當地造成巨大劫難。英勇的宜興埠人民不畏強暴,奮力抗爭,維護了民族尊嚴和自身權益。
宜興埠民心向上。清乾隆八年(1743),周八先生開辦的塾館已名聲在外;鹹豐同治年間,張久庵(著名教育家張伯苓的父親)設館授徒亦成績斐然。其間有溫長溥先後中道光癸卯科(1843)武舉人和丁未科(1847)武進士、溫長湧中鹹豐壬子科(1852)武舉人。1853年,溫長湧中式癸丑科武狀元,為天津市第一人。清末,溫世霖及其母徐肅靜倡立新學,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創辦「佩貞」女子學堂、女子職業學校和幼稚園,又於三十一年在北倉人孫洪伊協助下創辦普育女子學堂,徐肅靜成為天津近代第一位女校長,孫中山先生為其題「民國賢母」匾。三十二年(1906),溫世霖創辦天津縣民立第五小學堂(後多次更名,1990年始稱第一小學);三十四年(1908),天津縣建宜興埠中等農業學堂(1925年毀於戰火);1920年,宜興埠天主教會創辦教會學堂;1928年,溫瀛士創辦私立女子普育小學(1930年改稱士範小學),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家國有用人才,僅「民五」小學民國期間的畢業生中就有7人成為大學教授!
宜興埠龐寶箸老先生講述張伯苓及其父張久庵位於宮后街販市胡同二號「張家老宅院」的故事
宜興埠鎮文化工作者張錦發說:這所「張家老宅院」就要拆遷了!
南開之父張伯苓位於宜興埠宮后街南側的舊居——販市胡同二號。胡曰鋼攝於2011年6月1日
宜興埠文化積澱深厚。早在明永樂二十年(1422)就建有藥王廟,為北辰境內最早傳播道教文化的廟宇,後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9)至同治九年(1870)間改為碧霞宮,時為天津市與葛沽並列的兩座碧霞宮之一。華鼎元詩:「香菸縹緲繡幡飄,琳宇重修益闊寥。林影河流迴繞處,淋漓大筆費摹描」。描畫了碧霞宮琳宇(道院)重修後的壯觀。後經修繕特別是1920、1932年的增修,佔地達到13340平方米,分前、中、後殿,且各有配殿,供奉神祇百餘位,整日香客雲集,成津門一景(1952年拆除)。另外,清代紅陽教的傳入(1731)及延續(1964年取締)、永樂高蹺會的建立(1857年左右)、永興少林會的建立(乾隆、嘉慶年間)、慶樂少林會的建立(同治年間)、公善首局(水會)的建立(建於1896年,救火設施現存天津歷史博物館)、郵政代辦鋪商的開辦(1908)、天主教堂的建立(1909)及延續(1962年拆除)、皮影劇團的成立(清末)以及民國年間境內第一口民用機井的開鑿(1922)、溫家花園的修建(建於1924年,現為天津市園林局宜興埠花圃)、王伯辰私人電話的安裝(1928)、足球隊的建立(1935)、少年排球隊的建立(1937)和京劇團的成立(1939)等,都對天津市的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