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茶的三坑兩澗(武夷巖茶之三坑兩澗)
2023-10-13 06:24:17 1
【武夷巖茶之三坑兩澗 詳細解說】「三坑兩澗」,喜歡武夷巖茶的朋友都是耳熟能詳的,並且以喝到三坑兩澗的武夷巖茶為幸。三坑兩澗,指的是「大坑口」、「牛欄坑」,「慧苑坑」,「流香澗」(又名倒水坑),「悟源澗」這五個地方,也是我們茶人所說的「最核心正巖區」。
影響茶葉品質的因素,首推茶葉的生長環境,即我們常說的「山場環境」。三坑兩澗久負盛名,正和她們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密不可分。「三坑兩澗」周邊峭石林立,少陽光直射,迷霧籠罩,相對溼度大,土壤多以礫壤為主,通透性好,泉水長流不息,物種繁多,物種間形成良好的生物鏈。所以,由此生長的茶葉本質優良,配上嫻熟的製作工藝,優質率極高。
九龍窠(kē)為茶王「大紅袍」原生地---通往天心巖的一條深長峽谷,俗名大坑口。峽谷兩側峭壁連綿,逶迤起伏,形如九條龍。人們遂把峽谷喻之為遊龍的窠穴,故名。
大坑口最深處——九龍窠茶園
牛欄坑:牛欄坑的肉桂也是被茶人們津津樂道,茶人們戲稱「牛肉」。由於牛欄坑四周巨石險峰,雨霧充沛,爛石為壤,花香為伴,故而,生長的肉桂香氣妖嬈,沁人心脾,巖韻明顯,回甘持久。(下圖為牛欄坑茶園)
慧苑坑來歷:傳說有個名叫慧遠的和尚來到天心廟附近坐禪,建立慧苑寺,而位于慧苑寺邊上鳥語花香的幽谷便命名為慧苑坑,由於個別秀才讀字半邊,將慧苑寺,誤讀為「慧宛寺」,便被一直沿用。慧苑坑的名叢也是備為茶人們推崇。(下面2幅圖為慧苑坑最深處——竹窠茶園)
流香澗:原名倒水坑,位於天心巖北麓。說來也怪,武夷山風景區內的溪泉澗水,均由西往東流,奔向峽口,匯於崇陽溪。唯獨這條山澗,自三仰峰北谷中發源,流勢趨向西北,倒流回山,故名。倒水坑兩旁壁立蒼石丹崖,青藤垂蔓,野草叢生,而其間卻又夾雜著一叢叢山惠、石蒲、蘭花。「墜葉浮深澗,飛花逐急湍。」一路走去,淙淙的流水聲與飛花相隨不舍,一縷縷淡淡的幽香,時時撲鼻而來。明朝詩人徐火通遊歷此地,不忍離去,遂將澗改名為「流香澗」。危崖夾澗而立,抬頭仰望,犬牙交錯的崖石,岌岌欲墜,當中只留下一線空隙,到正午時才會透進一縷陽光。流掛在石壁上的一道道水痕,頃刻之間,又化成一滴滴巖溜,落入澗中,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響,十分悅耳動聽。炎夏遊此,坐在澗邊的石盤上,只覺得涼風習習,寒氣襲人,儼然一個清涼世界。出清涼峽不遠,便可看到一座黑乎乎的山峰頂上,聳立著一片向前傾斜的巨石,就像一農夫斜戴著一頂鬥笠。相傳這片巨石是從遠方飛來的,故峰名為「飛來峰」。繞過飛來峰,便可看到昂然直上、拔地擎天的玉柱峰。
悟源澗為流經馬頭巖麓的一條澗水,澗水淙淙,幽蘭芬香。通向馬頭巖的澗旁石徑靜謐安祥,令人悟道思源,故名該澗為悟源澗。澗旁石壁上勒此三字澗名,以及乾隆年間江西茶商捐資修建石徑的題刻。
流香澗和悟源澗是這五處名字中最富詩情畫意的。炎炎夏日,途徑流香澗和悟源澗,會有一種恍如隔世之感。石路曲折迂迴,清泉吟唱,獨有一番清新雅致。
三坑兩澗,武夷巖茶友們心目中聖地所在,獨特的山場氣息令人回味無窮,經久不衰。大家是否更為這神奇的三坑兩澗所折服,為感受核心區正巖茶的芳澤而蠢蠢欲動呢?
此文章為巖茶帝網絡整理髮布,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或私信交流!
喜歡喝茶和懂茶是兩回事,喜歡並不代表一定懂,你愛喝茶,那麼請你也要懂得如何正確
挑選茶買茶,正確泡茶,喝茶。
喝茶不是一種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會自然的懂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