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潑水節你知道些什麼(潑水節為什麼一定要潑水)
2023-10-13 05:00:59 2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潑水節了,每年的4月13日開始,一連三天大家都會罩在喜氣洋洋的潑水氣氛當中。潑水意味著可以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利,重新出發新的一年。
潑水節為什麼一定要潑水呢?潑水節又是怎麼起源的呢,又有什麼含義?就讓本文告訴你答案吧。
潑水節,亦稱"浴佛節",是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寮國、斯裡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共同慶祝這個節日。
潑水節的起源傳說:相傳在在遙遠的年代,西雙版納的人民生活富足安寧,有一天來了一個魔王危害百姓,他讓土地變得乾旱,農民無法種植糧食。傣王的七個女兒都為父王和黎民憂心。最聰明的小女兒出計,趁魔王熟睡殺了他。於是七姐妹行動了,用利劍斬下魔王的頭。但是魔王的頭突然著火,滾到哪裡哪裡便燃燒。急中生智的女兒們急忙找水滅火。從此,西雙版納的人民又回到了原來的生活,為了紀念和感謝七個公主的作為,將潑水作為風俗流傳至今。
潑水節("Songkran")來自梵文字Saṃkrānti,意為「過渡」,在泰國原名「宋幹節」(Songkran),與「尚罕」一詞同源。在曼谷,人們在這一天還要用香車盛佛像及「宋幹女神」遊行,沿途接受人們的潑水祝福。
潑水節之所以命名為宋幹,是因為東南亞居民相信,太陽轉入黃道星座中的第一宮——牡羊宮的那一天代表新一年開始,因此潑水節也算是傣族的新年元旦。
潑水節最早起源於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命名為「潑寒胡戲」(又名「乞寒胡戲」),在此之後「潑寒胡戲」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等地,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
潑水節雖然涉及到水,但並不是只有潑水這一個項目,它還包括了家庭聚會、廟裡祈福、和拜訪老人等傳統。所以在潑水節中,是不可以對老人潑水的哦。
第一天清晨,人們沐浴盛裝,到佛寺堆沙造塔,浴佛聽經,祈求神靈保佑人們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洗塵」完畢後,青年男女互相潑水祈福。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遊戲。包由傣族少女用各色花布和絲線精心縫製,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夥子,小夥子再擲給姑娘,並藉此傳遞感情。姑娘們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
如今的潑水節在傳統文化的加持下,也多了許多現代流行的文化元素。除了潑水,像是食品展、花車遊行、選美比賽以及各式各樣的煙火表演等節目都是少不了的。
潑水節的起源與發展,都與佛教的傳播有著密切關係。其活動中也包含著許多宗教內容。但就這一天活動的原始意義來說,也反映出在早期人們徵服乾旱,徵服火焰等自然且樸素的願景。
本文圖片來源於谷歌、wiki、nationthailand、timeout、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