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偉大貢獻(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基礎)
2023-10-21 11:24:54
2022年3月5日,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回顧新時代黨和人民奮進歷程,首次用「五個必由之路」系統闡明新時代更加堅定的重要認識。「五個必由之路」其中之一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這一重要論斷,再次深刻闡明了我們過去為什麼能夠成功、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為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指明了奮鬥方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面對國民黨留下的一窮二白、千瘡百孔的爛攤子,我們黨以主人翁狀態和前所未有的創造熱情,積極投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建設中,戰勝了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一系列嚴峻挑戰。翻身做主人的中國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身國家建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
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是我們黨自創立時就確定的奮鬥目標。黨在鞏固人民政權、迅速醫治戰爭創傷的同時,自覺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為將來向社會主義轉變準備條件。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結構和內部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主義因素穩步增加。這表現在:我國社會經濟結構中公私經濟比重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壯大,國營經濟不僅控制了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產業部門,而且在與其他經濟成分的比較中優勢不斷增強。至1952年,國營工業產值在全國現代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增加到56%。1953年,中共中央明確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按照這條總路線指引的方向,黨探索並穩妥解決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具體途徑問題,有步驟地開展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循序漸進地消滅私有制,保持了社會穩定,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和支持。1953年開始的「一五」計劃,使我國經濟中的社會主義成分進一步發展壯大,社會主義經濟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中具有主導性的強大因素。
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選舉產生國家機構的領導成員,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提供了組織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我國的國體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和頒布,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正式確立,是中國政治制度的一次偉大變革。
1956年,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建立起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公有制形式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至此,我國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和其他基本制度逐步建立起來,中國這個佔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東方大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這標誌著我國消滅了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壓迫制度,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任務,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拉開了全面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序幕。1956年,黨的八大提出了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而奮鬥的總任務。1964年,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明確提出分兩步走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在黨的帶領下,我國各族人民意氣風發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在不長的時間裡,我國社會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中國以後的發展奠定了極為重要的基礎。與此同時,人民的精神風貌也發生了極大改變,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全國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大大延長。
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巨大成就,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使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不斷衰弱的命運得到根本扭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開闢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鬥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也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更多黨課見《黨課參考》)
責任監審:肖華智
審核:冉彪 徐焱
編輯:周丹
剪輯:郭羽 汪佳
主播:王耀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