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是如何誕生的(翡翠是什麼是如何形成的)
2023-10-11 22:53:08 1
翡翠,也稱翡翠玉、翠玉、緬甸玉,其礦物成分主要是:鈉鋁矽酸鹽【NaAI(Si2O6)】,礦物中含有微量的Cr、Ca、Mg、Fe、Mn等元素,這些微量元素導致翡翠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翡翠是玉石的一種,因其珍貴,被稱為「玉石之王」。翡翠的定義是:以硬玉礦物為主,並達到玉石級別的輝石類礦物組成的纖維狀集合體。
翡翠名稱的由來
古代有一種鳥,這種鳥的毛色十分美麗,通常有藍、綠、紅、棕等顏色。一般這種鳥雄性的為紅色,謂之「翡」,雌性的為綠色,謂之「翠」,合稱:「翡翠鳥」。硬玉礦物的顏色非常豐富,堪與「翡翠鳥」羽毛的顏色相媲美,因而將這種硬玉礦物取名為:翡翠。
還有一種說法:古代「翠」專指新疆和田出產的綠玉,緬甸玉傳入中國後,為了區分和田綠玉,稱其為「非翠」,後逐漸演變為「翡翠」。
翡翠一詞由來已久,北宋歐陽修《歸田錄》中就曾有「翡翠」的記載,只不過北宋時「翡翠」是指綠色玉石,並被視為珍寶,但不是現今的緬甸玉,「翡翠」所代表的意思也完全不一樣。
早期翡翠並不名貴,身價也不高,不為世人所重視,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寫道:「雲南翡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由此可見一斑。
翡翠開採、運輸、加工、銷售歷來是雲南人所為,騰衝至緬甸就有一條專門運輸翡翠的商道。
翡翠的形成原因
翡翠是以硬玉礦物為主,並達到玉石級別的輝石類礦物組成的纖維狀集合體。翡翠的形成,主要有四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巖漿在高壓條件下侵入到超基性巖中,殘餘花崗巖巖漿脫矽的產物。
第二種觀點:在區域變質作用時,原生鈉長石分解為硬玉而形成;或者是板塊碰撞中,鈉長石先形成變質程度較低的藍閃石片巖,進一步變質成硬玉而成。
第三種觀點:花崗巖脈和淡色輝長巖類巖脈在12~14kPa壓力下,發生交代作用而成。
第四種觀點:近硬玉矽酸鹽熔體結晶而成,這種熔體源於地下300~400km處的地幔中的含鹼輝石層。
翡翠的主要成分、物理化學特徵
1.化學成分:鈉鋁矽酸鹽【NaAI(Si2O6)】,常含Ca、Cr、Ni、Mn、Mg、Fe等微量元素。
2.礦物成分:以硬玉為主,次為綠輝石、鈉鉻輝石、霓石、角閃石、鈉長石等。
3.結晶特點:單斜晶系,常呈柱狀、纖維狀、氈狀緻密集合體,原料呈塊狀,次生料為礫石狀。
4.硬度:6.5—7.5。
5.解理:細粒集合體無解理,粗粒的可在斷面上見閃閃發亮的「蒼蠅翅」。
6.光澤:油脂光澤至玻璃光澤,高檔品為玻璃光澤。
7.透明度:半透明至不透明。
8.密度:3.30—3.36,一般為3.33克/釐米³。
9.折射率:1.65—1.67。
10.顏色:翡翠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紅、綠、紫、白、黃、黑等多種顏色,並且可能在一塊翡翠上同時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
翡翠活躍在國內、國際珠寶界舞臺上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憑藉其獨有的寶玉石屬性,依然博得了「玉石之王」的美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