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白話詞語(黃縣話裡四個比較獨特的詞語)
2023-10-12 03:59:26 1
黃縣話裡的有些詞兒,流傳年代既久,文獻資料又少,輾轉下來,有些讀音和字形已經很難對應了。如果隨便找個同音字頂替上去,不免顯得張冠李戴,有時甚至是驢唇不對馬嘴,總感覺不熨帖。再者說找尋不到本字,文字的脈絡便斷了,無法弄清楚整個詞兒的來龍去脈。所以對這樣的字詞我一直很慎重,存在心裡,平時讀書看報,時不時總要拿出來對照一番,時間長了,還真考證出幾個詞兒來。
廝捰
「廝捰」就是揪拉推搡、互相扯住的意思。元佚名《看錢奴》第四折:「俺待和這廝,廝捰的見官司。」《韻會》:「廝,通作廝。」《集韻》:「撕,亦作廝。」在古代,這幾個字是可以互相借用的。從漢字造字規則上講,表達這個意思應寫作「廝捰」,「廝」有相互之意,如廝打、廝混、廝殺。「廝捰」這個詞兒今天在黃縣還可以聽到,特別是逢年過節,老娘兒們送節禮和還禮的時候,總要謙讓推辭一番,其中一個必定會說:「你㗗和我廝兒捰嘞,叫人家看嘍笑話。」
攢
「攢」,《廣韻》:「聚也。」「攢」的本義就是聚集,是往一起湊。黃縣話把積攢農家肥叫「攢糞」,稱嬰兒幾天不大便為「攢肚兒」。孩子犯了錯誤,但是不嚴重,不值得懲罰,當媽媽的會說:「我給你攢兒,到兒時候咱一塊算帳。」黃縣話把肉餡的餃子稱為「攢肉餃兒」,因為肉都攢聚成一個肉蛋兒了。
做豆腐的時候,燒開的豆漿裡要放入滷水,豆漿中的蛋白質才能像絲絮一樣凝固、積聚,最後再壓去水分做成豆腐。在黃縣話裡,滷水就叫作「攢兒」,因為它能使豆腐攢聚在一起。「攢兒」的學名為鹽滷,是製鹽後剩餘的混合液體,包括氯化鎂、硫酸鎂和氯化鈉等,口服可造成嚴重毒副作用,《白毛女》裡的楊白勞,就是喝「攢兒」自殺的。
摩娑
「摩娑」,也作「摩沙」「摩挲」「末殺」,指用手輕輕按著並一上一下地移動。《釋名·釋姿容》:「摩娑,猶末殺也。手上下之言也。」《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琅琊王歌》:「一日三摩娑,劇於十五女。」一個男人喜歡新買的刀,一日三摩娑,比喜歡年輕的女孩還厲害。餘冠英註:「摩娑,用手撫摸。」這裡「摩」讀作mā,「娑」輕聲變韻,「uo」讀作「ou」,「耳朵」「拾掇」都這樣讀。黃縣話裡至今仍這樣說,只不過多寫作「摩挲」,且「摩」讀為陽平,比如:你㗗摩挲我。也寫作「抹挲」,意義不變,比如:你磕疼嘍沒有?我給你抹挲抹挲。與此相近的一個詞兒叫「摸挲」,意思是偷竊,比如:我嘞錢不知讓誰摸挲去嘍。
蟮
「蟮」,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申為凡宛曲之稱。」「宛曲」就是曲折婉轉的意思,用黃縣話說就是「直拘連」,黃縣話把「蚯蚓」稱為「曲蟮」,正是抓住了它的最主要的形態特徵來進行命名的。
水蛭俗名叫螞蟥,黃縣話稱之為「馬蟮屌」,其名雖不雅馴,但用來形容其屈曲伸縮的體態,卻是極為傳神的。鄉間傳說這東西吸到人身上之後,會鑽到身體裡吸血,所以一旦發現吸在皮膚上了,要趕緊用鞋底掌。其實水蛭在吸血之後身體膨脹數十倍,可粗如小指,是不可能鑽進皮膚中的,之所以要這樣說,主要是嚇唬小孩子,不要私自下水玩耍。在這兩個詞兒中,「蟮」輕聲變韻,「an」讀作「en」,「稀罕」「蒲扇」也作如是讀。
語言就和人體一樣,要血脈暢通才能氣血調和。這幾個詞語雖不起眼,但搞清楚了它們的前世今生、古往今來,也算打通了幾根古今之間的毛細血管,對於整個肌體的氣血通暢不無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