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加之罪是什麼成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2023-10-23 01:38:56 2
呂甥、郤芮是晉惠公的舊臣,害怕受到晉文公重耳的迫害,準備焚燒晉侯的宮廷並殺死晉君重耳。為此,寺人披請求進見重耳,重耳拒絕接見,派人對他說:「蒲城之戰,獻公命令你一夜之後到達蒲城,你當天就到了。後來我跟狄君一起在渭水之濱打獵,你奉惠公之命來追殺我。命令你三個晚上以後趕到,你第二晚就到了。雖然有國君的命令,可是追殺我你卻那麼快!當初被你砍掉的那隻袖子還在呢,你還是走吧!」寺人披回答說:「我以為您已經明白君臣的道理了,這才回國的;如果還沒有明白,您還會出奔的。事奉君主沒有二心,叫做臣,好惡觀念不顛倒,叫做君。君要像君,臣要像臣,這是明白的古訓。自始至終遵循明訓,才能為民之主。在獻公、惠公二君時代,您只是一個蒲人或狄人,與我有什麼關係?除去君主所惡之人,只要力所能及都會去做,哪裡會有什麼二心?如今您即位,難道就沒有在蒲、在狄的情形了麼?伊尹放逐太甲,使太甲終成明君;管仲賊害桓公,最終使桓公成為諸侯霸主。乾時戰役中,管仲以申孫之箭,射中齊桓公衣帶鉤,衣帶鉤比衣袖更近於身體,可是齊桓公沒有怨言,管仲輔佐桓公善始善終,使桓公成就美名。現在您的心胸,為什麼這樣不寬大呢?厭惡本該喜愛的人,您能夠統治長久嗎?您實在是不明白古訓,放棄了為民之主的準則。我只是一個犯罪刑餘之人,還怕什麼呢?況且您不見我,不會感到後悔嗎?」重耳於是接見了他。寺人披把呂、郤將作亂的事報告了重耳。重耳得以躲過一劫。
寺人披說的也沒錯,不過是,各為其主罷了。同時,也還好,重耳聽進去他的話了。
而此前的裡克,就沒有這麼好運了。
晉惠公重耳的弟弟夷吾當上晉國國君(即晉惠公)之後,要殺裡克並數說他的罪狀。要殺裡克之前,惠公派人對他說:「如果沒有你,我沒有今天。儘管如此,你殺了兩個國君和一個大夫,做你的國君,不是也很難嗎?」裡克回答說:「沒有被廢的人,哪有你的興起呢?要加給我罪名,還怕沒有藉口嗎?臣下領命了。」裡克拔劍自殺。《左傳》裡的原話是「欲加之罪,其無辭乎」,這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出處。
當初,晉獻公卒。裡克告訴丕鄭:「申生、重耳、夷吾三公子徒黨要殺奚齊,您準備怎麼辦?」丕鄭問:「荀息說了什麼?」裡克說:「荀息說他要為奚齊而死。」丕鄭說:「您好自為之吧。您和我兩位國士所謀劃的事,沒有不成功的。我幫助您成其事。您率領七輿大夫等待我的消息。我們派人出使重耳所在的狄國,求援於秦國,以動搖奚齊的地位。擁立血親關係疏遠的公子,我們可以得到豐厚的回報,可以不讓血親關係親近的公子重耳和夷吾進入晉國。這樣,晉國還能是誰的晉國呢!」裡克說:「不可以。我聽說,義是利的立足點,貪是招怨的禍根。廢除了義,利就不能立足,貪心太重,就會生怨。難道是奚齊得罪了民眾嗎?只不過是驪姬蠱惑國君而欺騙國人,讒害群公子而奪去他們的利益,使君主迷亂,聽信驪姬讒言而令群公子流亡,殺死無罪的申生,為諸侯所恥笑,使百姓人人心中隱藏著悖逆的惡念。因此我們要殺掉奚齊,擁立在國外流亡的公子,來安定民眾消除憂患。」丕鄭答應了。於是裡克、丕鄭殺死奚齊、卓子和驪姬,請求秦國幫助擇立新君。
晉國這段時期的歷史比較亂,需要說明一下,主要是因為晉獻公寵幸驪姬,造成兄弟因為繼承問題被害或相互殘殺。
當初,晉獻公從賈國娶了妻子,沒生兒子。他和他爹晉武公的妾齊姜私通,生了秦穆夫人和太子申生。又在戎娶了兩個女人,大戎狐姬生了重耳,小戎子生了夷吾。晉國攻打驪戎,驪戎男把驪姬獻給晉獻公,回國後生了奚齊,她的妹妹生了卓子。
驪姬受到寵愛,想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設計害死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出奔他國。
晉獻公曾讓荀息輔助奚齊。當獻公重病時,召見荀息說:「把這個弱小的孤兒付託給您,怎麼樣?」荀息叩頭說:「下臣願意竭盡力量,再加上忠貞。事情成功,那是君主在天的威靈;不成功,我就繼之以死。」
裡克在居喪的茅屋裡殺了奚齊。《春秋》記載說:「殺其君之子」,稱奚齊為「君之子」,是由於晉獻公還沒有下葬。荀息準備自殺,
有人說:「不如立卓子為國君而輔助他。」荀息立了公子卓為國君而安葬了獻公。十一月,裡克又在朝廷上殺了公子卓。荀息就自殺了。
裡克連殺荀息擁立的兩個君主——奚齊和卓子,客觀上促成了夷吾的即位。然則,又能怎樣?
《國語》中說:晉惠公在殺死裡克之後後悔了,說:「冀芮呀,他讓我錯殺了一個國家重臣。」郭偃聽說後,說:「不經過謀劃就勸諫的人,是冀芮。不經過考慮就殺裡克的人,是君主。不經過謀劃就勸諫,是不忠。不經過考慮就殺裡克,是不吉祥。不忠,應該受到君主的懲罰。不吉祥,要遭到上天降下的禍災。受到君主的懲罰,是死刑之辱。遭到上天降下的禍災,會斷子絕孫。有志於明道的人不要忘記,大禍快要臨頭了!」等到晉文公重耳歸國,秦人殺死冀芮,將其陳屍示眾。
其實,晉惠公殺裡克未必是受到冀芮的唆使,裡克是重耳陣營的人,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晉惠公不過是裝裝樣子罷了。至於殺裡克是吉是兇,都是後人的牽強附會罷了。反正寫歷史的人,都已經看到了結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