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唯物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突出重點)
2023-10-07 07:33:04 2
辯證思維是將對象作為整體,從其內在的矛盾運動,變化及各個方面的相互聯繫中進行分析,從本質上系統地,完整地認識對象。
辯證法是一種化解不同意見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下面介紹下其主要特點:
1.質量互變規律
質變和量變是事物運動發展的兩種基本形式。
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又引起量變。
一件事情堅持做下去,不斷積累數量,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那個效果就出來了。
每天去跑跑步,運動一下,不斷地積累,身體就越來越健康。
同樣,數量也反過來影響質量。
同時開展的任務太多了,勢必無法專注,力量就分散了,可能就過猶不及,欲速則不達了。
《孫子兵法》中也強調了集中能量的重要性: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2.對立統一規律
無論在什麼領域,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都包含著矛盾;而矛盾雙方的統一與鬥爭,又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關於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1.物質存在,具有無限複雜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運動形式。
2.物質世界處在永恆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
3.時間與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
4.物質運動有著自身的客觀規律。
5.意識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
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繫和永恆運動的,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處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聯繫之中,都處在不斷產生,不斷消亡的運動中,都處在變化和發展的永恆過程中。
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至。
順境和逆境是相互轉化的;碰到逆境之時,始終持有積極態度,就能轉危為安,逢兇化吉。
南宋詩人陸遊: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國俗語: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說的也就是這個理,不要以為無路可走了;轉個彎,等待一下,就看到了曙光,等到了機會,遇見了貴人。
塞翁失馬的故事:
一次,塞翁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
老人卻說:這怎麼就不是一種福氣呢?
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許多良駒回來了。
人們都前來祝賀他,老人又說:這怎麼就不是一種災禍呢?
後來,塞翁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腿。
人們都前來慰問他,老人說: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被徵兵去作戰。
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眾多,唯有塞翁的兒子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徵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3.否定之否定
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表明了事物發展並不是直線前進,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在否定中包含著肯定,並不是全面徹底的否定,而是有肯定因素,包含在其中的否定。
否定的結果不是消解為空無,什麼都沒有了,而是具有新的內容,新的形式出現。
整個發展過程經歷了:
1.現象A。
2.否定B。
3.產生新現象,非A非B。
第一次否定屬於抽象的否定;第二次否定則是具體的否定。
否定之否定揭示了矛盾運動過程的特點,告訴我們,矛盾運動是生命力的表現,其特點是自我否定,向對立面轉化。
4.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指運用矛盾觀點,分析事物內部的各個方面及其運動的狀況,達到認識客觀事物的目的。
堅持對立統一的觀點,從統一中看到對立,從對立中看到統一。
其中有四個要素:
一是兩點論:防止片面性,切忌顧此失彼。
二是重點論:善於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突出重點,抓住關鍵。
三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既要具體分析事物的具體情況,也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要注意,不要使具體的事物脫離普遍聯繫。
四是發展論:分析矛盾的動態,防止思想僵化。
今天和老婆吵架了,明天又和好了;後天因為一隻牙膏問題,又鬧掰了,就在矛盾當中,進進退退,恩恩愛愛,吵吵鬧鬧地過著日子。
這當中,有對配偶不滿意的部分,不滿意中又欣賞著彼此的優點。
5.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要求我們積極投身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認識;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任何理念務必通過親身實踐,到生活中去用一下,才知道對你來說有效果還是沒效果。
認識對象是普遍聯繫的,充滿矛盾的;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發展的辯證過程;是從不知道到知道,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從知之不深到知之較深的過程,是從相對真理到絕對真理的過程。
不符合事實本質規律的錯誤認識,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
在實踐和認識過程中,有了思想的轉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年輕時候的想法, 到了老年可能全變了,重新推翻。
過去以賺錢為核心,現在以養生為重心;吃飯反正也吃不了多少,又不需要穿名牌衣服,開豪車下館子,要這麼多錢幹嘛。
隨著環境的調整,也可能發生觀念上的改變,不要覺得不可思議;為了前後保持一致,甚至不敢去做出調整,乃至於固步自封,墨守成規,因循守舊。
認識本身在不斷進步,感受以及體驗也隨之進步,對於事情的處理方式當然會有所不同。
6.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
真理是不可窮盡的,真理是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互鬥爭而發展的。
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
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條件的變化,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過去的認識,把適用於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於另一條件之中,真理就會轉化為謬誤。
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
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最糟糕的情況就是,同樣的錯誤,沒有總結經驗教訓,犯了又犯,不斷吃同樣的苦頭;以至於陷入惡性循環,深陷泥潭而脫不了身。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矛盾雙方又統一又鬥爭,促使事物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因此,事物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的規律,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