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來歷簡介(紅旗渠來的資料)
2023-10-05 03:32:20 2
紅旗渠來歷簡介?紅旗渠,是一個人工修建的灌渠(英文名Red Flag Canal)位於河南安陽林州市,林州處於河南、山西交界處,歷史上嚴重乾旱缺水,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紅旗渠來歷簡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紅旗渠來歷簡介
紅旗渠,是一個人工修建的灌渠(英文名Red Flag Canal)位於河南安陽林州市,林州處於河南、山西交界處,歷史上嚴重乾旱缺水。
據史料記載,從明朝正統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共514個春秋,林縣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多次。有時大旱連年,河乾井涸,莊稼顆粒不收。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乾旱嚴重到「人相食」,在這514年裡人相食5次。
元代潞安巡撫李漢卿籌劃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縣知縣謝思聰組織修建了謝公渠,但是這些工程也只解決了部分村莊的用水問題,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林縣缺水的狀況。當時全縣的耕地面積共有98.5萬畝,但水澆地只有1.24萬畝,糧食產量很低,人民群眾生活十分困苦。
1949年林縣全境解放,隨後縣政府組織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用水困難的問題。
1957年起,先後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庫弓上水庫等水利工程。但由於水源有限,仍不能解決大面積灌溉問題。
1959年,林縣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乾旱。境內的4條河流都斷流乾涸了,已經建成的水渠無水可引,水庫無水可蓄見了底,山村群眾又得遠道取水吃。經過多次討論,要解決水的問題,必須尋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縣。但是在林縣境內沒有這樣的水源,縣委把尋水的目光移向了林縣境外,想到了水源豐富的濁漳河。
1959年10月10日,林縣縣委召開會議作決定把濁漳河的水引到林縣來,時任中共林縣縣委書記的楊貴發出了「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號召。專門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決定於1960年2月開工,當時正逢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縣只有150畝耕地、300萬元儲備金、28名水利技術人員。
1960年2月,林縣人民開始修建紅旗渠(原稱「引漳入林」工程),經過豫晉兩省協商同意,後經國家計委委託水利電力部批准。
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縣引漳入林委員會在盤陽村召開全體會議,會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為「紅旗渠」,意思就是高舉紅旗前進。經過十年奮戰,先後於1965年4月5日總乾渠通水。
1966年4月三條乾渠同時竣工。
1969年完成幹、支、鬥渠配套建設。至此,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灌溉體系基本形成。灌區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4萬畝,7月工程全面竣工。
20世紀70年代,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1974年,新中國參加聯合國大會時,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紀錄片《紅旗渠》。
201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紅旗渠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紅旗渠經濟技術開發區」。這也成為河南省第8家被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縣域獲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尚屬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