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通判智斷爭妻案
2023-10-05 04:50:39 1
清朝道光年間,江西崇仁縣有戶人家,戶主藍大順是個二十多歲的青年,娶妻米氏。藍家雖然貧苦,但這對青年夫婦男耕女織,辛苦勞作,孝敬老母,節儉持家,日子倒也過得安穩和睦,溫馨甜蜜,不料這一年邊境發生戰爭,官府發下徵集令,讓藍大順參軍從戎,即刻奔赴邊關,不得有誤。藍家接到軍令,一家三口哭成一團。從軍打仗,猶如進鬼門關,兇多吉少,生死難料。但軍令難違,國事為重。藍大順只好收拾行裝,灑淚辭別老母和嬌妻,遠戍邊關,從軍打仗去了。
一年後,從邊關傳來音訊,藍大順在一次戰鬥中不幸身亡。婆媳倆得知這一噩耗,頓時肝膽俱裂,哭得死去活來。自此,兩個女人天天以淚洗面,悲傷度日。米氏因思念丈夫,寢不寐,食無味,淚哭幹,嗓喊啞,一個如花似玉的少婦猶如缺了水的牡丹花,很快便容貌憔悴了。婆母見媳婦終日愁眉不展,失魂落魄的樣子,心裡也很傷心。可不是,一個年紀輕輕的女人沒了丈夫,那是什麼滋味啊!婆婆是個開明人,知道兒媳守不住,就勸道:「兒媳啊,別愁壞了身子。如今大順為國捐軀,你年紀輕輕的,不能為大順耽誤一輩子,往後的日子還長著呢。你瞅著有合適的人家,娘同意你走。」不久,鄰村邱紳士之子邱彬託人前來提媒,婆婆知道邱家是個殷實富戶,兒媳過去不會受罪,就欣然應允。於是,邱家很快送來聘禮,擇日成婚。婚禮那天,邱家張燈結彩,鼓樂喧天,用一頂花轎將米氏抬回家中。新婚夫婦拜過天地,攜手進入洞房。自此,米氏猶如久旱的禾苗喜逢甘霖,臉上的愁容逐漸展開了,再加上邱家飯食充足,衣被豐厚,那原本俊俏的面孔重新煥發了光澤,不到半年,又成了一個鮮活明麗、光彩照人的女子。
一日,米氏去村外橋邊洗衣服,忽見水中有個人影在直盯盯地看自己,那面目很像前夫大順。米氏抬頭把臉一揚,不禁萬分驚訝,原來真是大順站在自己的身邊。「大順,你……你還活著?」藍大順說:「死裡逃生,總算活著回來了。賢妻,自別後的兩年裡,我每天都在想你念你,想念得我快要發瘋了。今天我終於又見到你了!」米氏想起與大順的恩愛之情,頓時驚喜萬分,熱淚滾滾,真想撲到大順懷裡痛哭一場。但她馬上意識到自己已改嫁邱彬,不再是藍家的人了。便抱起洗衣盆,掩面扭身匆匆而去。
藍大順滿腹狐疑回到家中,母子見面,少不了大哭一場。大順問起米氏,母親才道出原委。大順也說,在一次戰鬥中,軍隊被敵軍包圍,他捨身跳下懸崖,幸好被崖上的樹枝託住,才保住了性命,後來被人救起,在山民家養傷多日,直至傷好了才回到軍中。官兵們都以為他死了,就把信兒傳到家裡。母親抹著淚說:「你活著回來了,可兒媳卻改嫁成邱家的人了。」大順勸道:「娘,你不必傷心,凡事都有個先來後到,媳婦是我先娶到家的,既然我回來了,就還得歸我,我這就去邱家給你要兒媳去。」母親忙攔住道:「兒啊,人家也是明媒正娶,用大轎抬過去的。再說,當時我也是點頭同意的。你去要媳婦,人家會給你麼?」一席話把大順也說怔了。
晚上,大順躺在炕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心想:「我從軍前並沒有休妻,為了國家,我拼死累活地打仗,差點連命也搭上。如今回來,竟連媳婦也沒有了,我這是圖的啥?真他娘的窩囊透了!不行,我得把媳婦要回來。倘若邱家不給,我上縣衙門去告狀。」
第二天,大順去邱家要媳婦,邱家果然不給。米氏既不是他們搶來的,也不是偷來的,而是兩廂情願,明媒正娶,有憑有證,光明正大用花轎抬回來的。並沒做什麼傷天害理、違律亂紀之事,憑什麼把媳婦還給你?大順見和談無望,一怒之下,將邱家告到縣太爺公堂。
崇仁縣縣太爺見有人來告狀,即刻升堂,縣太爺一拍驚堂木,問道:「下跪何人,因何告狀?」藍大順說:「大人,小人名叫藍大順,家住城西,兩年前,小人與村女米氏結為夫妻,家境雖窮,過得卻也和順。因邊境有戰爭,小人接到官府徵召,便別了母親和妻子,為國從戎,奔赴邊關禦敵。如今,小人退役回來,竟得知鄰村邱彬將我妻子娶到他家,成為邱家之人,望大人看在小人為國效勞的分上,讓邱家歸還我妻子米氏,使我們夫妻團圓。」縣太爺聽後,當即傳來邱彬,當堂質問:「好你個邱彬,藍大順為保國家,遠戍邊關,捨生忘死,奮勇殺敵,你卻在家奪佔了人家的妻子,是何道理?」邱彬忙答:「大人明察,容小人稟告。小人就是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奪軍人之妻啊。只因有人從軍中傳來音訊,說藍大順已為國捐軀,小人打聽米氏有改嫁的念頭,就託媒人前去提親,徵得其婆母的同意,才與米氏結為夫妻的。小人是明媒正娶,且雙方情願。奪佔軍人妻子之罪,小人可擔當不起啊!」縣太爺又問原告:「藍大順,你為國捐軀之事,是何緣故?」原告回道:「小人在一次戰鬥中被敵軍圍困,便捨身跳下懸崖。軍中都以為小人已死了,就把這個消息傳回家中。其實這是謠傳,小人全然不知。小人被崖上的樹枝託住,後被山民救起,背至家中,至傷愈後才返回軍中,領取撫恤後,這才光榮返鄉。現有軍中文書為證,請大人過目。」縣太爺接過一看,果然不假。想原告藍大順是為國殺敵的有功之人,返回後理應與妻子團聚。縣太爺就問被告:「邱彬,本官意欲讓藍大順與米氏團聚,仍為夫婦,你可同意?」邱彬說:「稟大人,小人不能同意。小人與米氏是明媒正娶,已結為夫妻。婚後互敬互愛,感情深厚,大人怎能忍心將我們一對恩愛夫妻拆散呢?」縣太爺一聽,也覺得有理,又想還是不拆為好。這時原告大聲請求:「請大人明斷,將米氏歸還給我。」被告也磕頭作揖:「大人明斷,此事萬萬不可!」縣太爺看看原告,又瞅瞅被告,心想:將米氏判給原告,被告不同意;判給被告,原告有意見。兩個人說得都有道理,究竟該判給哪一個呢?縣太爺猶豫不決,難下決斷,想了片刻,才說:「此案本官今日暫不判決,容思慮成熟後,再作決斷。退堂……」
縣太爺對這一案件冥想苦想了數日,也沒想出妥善處理的辦法,最後只好求助上司,將案卷呈送給臨江府通判張澍正,以求公斷。
張通判看罷卷宗,也覺得此案十分棘手,不好處理。他在任時斷過不少案,每次都是認真細緻,力求公正,因此受到百姓讚揚,在臨江府一帶有口皆碑。面對此案,他思索一陣,便決定微服私訪,一來做深入細緻的調查了解,弄清此案的來龍去脈,熟悉案情,好下決斷;二來聽聽百姓的意見,看他們對此案有何看法。想到這裡,他便喬裝打扮,深入民間,進行私訪。
張通判來到藍大順所在的村莊,找到一位老者,先閒話了幾句家常,便切入正題,向老者求教。老者說:「依我看,應將米氏斷給前夫藍大順。若不如此,日後誰還願意應徵從軍,保家衛國呢?再說,那邱彬年輕貌俊,且家富業豐,舍了米氏,再娶一房又有何難?可藍大順就不行了,他家境貧苦,尋個媳婦很不容易。如果官府不將米氏斷給他,那就苦了他,恐怕這輩子尋不上媳婦,要打一輩子光棍了。」張通判聽後,點了點頭,然後又找其他的百姓聊天。在微服私訪中,大多百姓都同情藍大順,說應該把米氏斷給他,這時張通判的心裡已有了譜。回府後,他思來想去,終於想出了一個較妥善的處理辦法。
這一天,張通判升堂問案。原告、被告和米氏均到府衙聽判。百姓們聽說此事,都擁來旁觀,想看張通判如何判決此案。這時,張通判命衙役拿來三個蒲團,分前、中、後擺到堂下。然後讓邱彬跪在前面的蒲團上,米氏跪在中間的蒲團上,藍大順跪在後面的蒲團上,便開始問案。他先讓原告和被告各自說了一番,才說:「你們二人各說各有理,叫本官左右為難,難下決斷。常言說,強扭的瓜不甜。不如讓米氏開口,尊重其意願,她願意跟誰,本官就把米氏斷給誰,你們可有意見?」原告和被告見通判說得在理,欣然同意。張通判便問米氏:「民女米氏,你是願意跟前面的丈夫,還是願意跟後面的丈夫?」米氏想了想,覺得藍家不如邱家富有,去藍家受窮,在邱家享福。再說,藍大順長得粗獷平庸,不及邱彬英俊標緻,這一段時間也和邱彬過熱乎了,有了感情。她看了看跪在自己面前的邱彬,就說:「稟大人,民女願意跟前面的丈夫。」張通判當即宣判:「那好,原告被告,聽本官定判:既然米氏願跟前面的丈夫,那就把米氏斷給其前面的丈夫藍大順,特此決斷,此案到此結束。」米氏一聽,暗暗叫苦,意欲分辯,但仔細一想,覺得通判說得也不錯,前面的丈夫不正是藍大順嗎?想到這兒,她埋怨自己為何不說願意跟後面的丈夫。但轉而又一想,後面蒲團上跪的不也是藍大順麼。如果我說願意跟後面的丈夫,通判肯定會說,那你就跟後面跪著的藍大順吧。這樣說也不為錯。看來不管自己如何回答,張通判都是要將自己判給藍大順的。由此可見,通判是費了一番苦心的。事到如今,自己只有乖乖地跟藍大順過一輩子了。
自此,張通判智斷爭妻案一事,得到多數百姓的稱讚,到處都誇耀張通判有智有謀,既支持了為國殺敵的軍人藍大順,又讓邱彬無話可說。既考慮到國家利益,又順應民意,讓三方當事人均服判決,合法理、順民意,真是神斷啊!臨江府一帶的大小官員得知這一消息後,也都佩服張澍正的能力和智慧,認為這個案子判得公正、合理,張通判更加受到當地官員和百姓的敬重和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