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戰爭與和平的問題(學一點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
2023-10-05 05:02:51 2
軍隊是要打仗的,正義戰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和平。戰爭與和平的關係,是事關人類社會安危的重大問題,也是軍人應當知曉的基本問題。指出:「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這就是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這一重要論述,科學揭示了戰爭與和平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矛盾特徵,指明了實現和平的前提和關鍵是能戰。只有能戰,和平才有堅強保障和強大實力後盾。
戰爭與和平,是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毛澤東同志深刻指出:對戰爭這個怪物,「消滅它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用戰爭反對戰爭」。克勞塞維茨也講過:「你想和平嗎?那麼你就準備戰爭吧!」我們堅決反對戰爭,但是也絕不懼怕戰爭,我們用最大的智慧爭取和平,但也絕不為了一時安寧而拿自己的核心利益作交易。「忘戰必危,好戰必亡。」歷史告訴我們,越是懼怕戰爭,戰爭往往會更快來臨,越是敢於應戰,越能保持長久的和平。二戰時英法的綏靖政策引發了更大戰爭的惡果,而抗美援朝戰爭則為中國贏得了幾十年的和平。毛澤東同志曾說過:「戰爭轉化為和平,和平轉化為戰爭。和平是戰爭的反面,沒有打仗哪會有『和平』二字。三八線一打仗是戰爭,一停戰又是和平。戰爭是特殊形式的政治,是政治的繼續,政治也是一種戰爭。」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寧可備而不戰、不可無備而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備則無患」。寧可千日不戰,不可一日無備。沒有什麼比準備好迎擊敵人更能帶來和平了。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中國正處在由大向強、將強未強的歷史關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有信心、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天下還不太平,我國安全的隱憂在增大,我們家門口生亂生戰的可能性現實存在。我們必須高度警惕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為各種幹擾特別是突發的戰爭所打斷。現階段,我國發生大規模外敵入侵的可能性不大,但因外部因素引發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不能低估。現在,雖然維護國家安全的手段和選擇增多了,但千萬不能忘記,軍事手段始終是保底的手段。軍人在戰場上用槍拿不回來的東西,不要指望外交官在談判桌上用嘴拿回來。我軍只有做好能打仗、打勝仗的充分準備,才能有力維護國家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軍事訓練是未來戰爭的預演。在不打仗的情況下,軍事訓練是最直接的作戰準備。軍人的血性虎氣、軍人的智慧謀略,只能從嚴格訓練中獲得。從難從嚴看似苛刻,卻是對官兵生命、對未來戰爭、對國家民族的最大負責。要堅持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打仗需要什麼就苦練什麼。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平時多求敗,戰時才能少失敗。平時的訓練和演習中,多設難局、險局、危局、變局,善於運用敗局這塊磨刀石摔打部隊,戰時才能處變不驚,駕馭複雜局面,立於不敗之地。當年北洋水師平時喜歡搞「練為看」「演為看」的一套,總是「預量碼數,設置浮標,遵標行駛,碼數已知,放固易中」,每次打靶演習都是百發百中的「滿堂彩」,贏得前來考察觀摩的朝廷大員高度讚揚。但一到與日本人真刀實槍開戰,立馬就露了餡,敗得慘不忍睹,官兵血灑海疆令人痛心,更嚴重的是割地賠款,喪權辱國。這種軍人的恥辱、國家和民族的恥辱,決不能重演。
做好能戰的準備,除了武器裝備和軍事訓練等物質方面的準備,還有戰鬥精神的準備。當今時代,軍事和政治的聯繫更加緊密,在戰略層面上的相關性和整體性日益增強,政治因素對戰爭的影響和制約愈發突出,軍事鬥爭的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顯著增強。既要有軍事頭腦,更要有政治頭腦。各級指揮員特別是高級指揮員要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號令意識,著眼國家政治外交大局和國家安全戰略全局籌劃軍事行動。指出:「在戰爭制勝問題上,人是決定的因素。無論時代條件如何發展,戰爭形態如何演變,這個規律永遠不會變。」「我軍歷來是打精氣神的,過去鋼少氣多,現在鋼多了,氣要更多,骨頭要更硬。」部隊戰鬥精神培育什麼時候都不能放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什麼時候都不能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