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文學獎(海南周刊川端康成的文學王國)
2023-10-07 17:39:43 1
文\本刊特約撰稿 王凱
1972年4月16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突然自殺,沒有留下隻言片語,今年是他離開這個世界50周年。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壇巨匠,憑藉《伊豆的舞女》《雪國》《千隻鶴》《古都》等作品而受到全世界矚目,1968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是日本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作家。川端康成是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典範,他在立足於日本文學傳統的同時,積極借鑑西方文學創作手法,形成了獨特的文學風格,其創作風格和理念對中國作家特別是當代作家產生了重大影響。
川端康成。資料圖
初登文壇
1899年6月14日晚9時,大阪府三島郡豐川村一個醫生家庭誕生了一個男嬰,他就是日後赫赫有名的日本文豪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命運多舛,幼兒期間父母便先後去世,他和姐姐只能依靠祖父母生活,不久他的祖母和姐姐又離開了這個世界。剛滿14歲那年,他在這個世上唯一的親人、與其相依為命的祖父也溘然離世。至此,川端康成失去了所有親人,成了一個孤兒。他沒有自己的家,只能住進學校宿舍,假期則輾轉寄居親戚家中,過起了寄人籬下的生活。更為不幸的是,在此後短短的一段時間裡,他作為家族中唯一活著的人,先後參加了好幾位親朋好友和老師的葬禮,一時間,川端康成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早年的川端康成就是在這樣一種充滿死亡的氛圍中,艱難而孤獨地成長起來的,幼弱的心靈早早飽嘗了人生的孤獨與悲哀,進而產生了一種對死亡的恐懼感——這對川端康成日後的文學創作特別是他早期的悲涼風格,產生了深遠而長久的影響。
川端康成自幼酷愛讀書,書籍成為他孤寂心靈唯一的伴侶。當祖父臥床不起時,川端康成在病榻前仔細閱讀了有名的《源氏物語》,當時他內心的哀怨與傷感,與小說的意境產生了強烈共鳴。進入中學後,他更加熱愛文學,經常給報紙雜誌寫詩作文,並閱讀了大量俄羅斯文學書籍,特別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1920年,川端康成到東京大學文學院就讀,積極參與編輯出版同人雜誌《新思潮》,並發表了《招魂節一景》等作品,成為日本文壇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
大學畢業後,川端康成與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作家一起發起創辦了同人雜誌《文藝時代》,他在發刊詞中這樣寫道:「我們的責任是革新文藝,從而從根本上革新人生中的文藝和藝術觀念……只有我們才能創作新的文藝,同時創造新的人生。」川端康成此舉在日本文壇發起了一場新感覺派文學運動,這場運動的宗旨是藉助西方現代文藝思潮的影響,破壞舊文學,改造現存文學。川端康成不僅用西方現代文藝思想來審視日本的文學傳統,大膽引進詹姆斯·喬尹斯的意識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同時還立足本國文化傳統來認識西方現代文藝。川端康成的探索獲得了巨大成功,在文學實踐中,他充分汲取西方文學養分,並將其與日本傳統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川端康成文學之美——其代表作《雪國》就是這一探索的重要成果。
川端康成作品集。資料圖
高產作家
川端康成一生創作頗豐,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高產作家。他的創作主要集中在小說領域,從1921年寫作《招魂節一景》起,至1972年去世為止,川端康成總共創作了500多部(篇)小說,還有上千篇散文、隨筆、評論和雜感。
從內容上看,川端康成的作品主要分為三類:一是描寫自己孤兒的生活和初戀的失意;二是描寫社會下層生活,特別是女性的愛情、傷痛和失意;三是一些探索性作品,從人性的層面上展現一種極致的「美」的理念,其中蘊含著一些虛無和頹廢的情緒。如果從時間上劃分,川端康成的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中期和後期。其早期作品如《十六歲的日記》《參加葬禮的名人》和《伊豆的舞女》等,如實記錄了自己早年人生經歷和社會底層女性悲慘的生活境況;川端康成中期創作處於一個非常的社會歷史時期,同時他也在進行一些文學和藝術方面的探索,因而作品所涉及的層面比較廣,當然還是以描繪下層婦女生活的主題為主,這時期的作品以《母親的初戀》《花的圓舞曲》和《雪國》最為著名;川端康成後期創作比較複雜,他一直在進行藝術探索,同時創作思想也呈現出不同的傾向性,所以這個時期的作品自然會呈現多樣化特徵,其後期代表作主要有《古都》《千紙鶴》《睡美人》《舞姬》等等。
說起川端康成,就不能不提及他的《雪國》。這篇小說發表後,讀者無不沉醉於他筆下的新潟雪景,開頭那句「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令人久久難以忘懷。《雪國》是川端康成唯美主義代表作,也是他最負盛名的小說,小說最初只是同一個主題下的若干短篇,直到第四篇後才有了一個整體構想,1937年川端康成將其匯集成單行本出版,題名為《雪國》。後來他又對小說進行多次修改,並補寫了一些篇章,1948年後重新出版了一個新版本,這就是《雪國》現在的定本。《雪國》的創作延續了大約十幾年,其間川端康成的創作思想日臻成熟,他多次去伊豆旅行,與小說的原型人物進行深入交談,並對作品進行修改,使其藝術結構更加嚴謹完整。
如果說《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那麼《雪國》則標誌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並成為他小說藝術的巔峰之作。
《伊豆的舞女》六次搬上銀幕,值得記上一筆的是山口百惠主演的版本。資料圖
緣起中國
川端康成小說1934年被翻譯進入中國,或許因為其作品大都描寫的是孤兒體驗和失戀的傷感,所以當時並未受到中國文壇的青睞。即便是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川端康成及其作品也未受到中國文學界應有的關注。直到1978年《外國文藝》雜誌第一期譯載了其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和短篇小說《水月》,1981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雪國》以後,川端康成作品才在我國開始大規模譯介和傳播,2000年後陸續選入大中小學教科書。可以說,川端康成是中國讀者最為喜歡和推崇的日本作家之一,莫言、賈平凹、餘華等人無不受過他的啟示和影響。據莫言回憶,他讀了《雪國》後,才「明白了什麼是小說,我知道了我應該寫什麼,也知道了應該怎樣寫」。隨即,莫言放下還未讀完的《雪國》,迫不及待地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高密東北鄉原產白色溫馴的大狗,綿延數代之後,很難再見一匹純種。」這篇小說就是後來被翻譯成多國文字的《白狗鞦韆架》,從此,莫言高舉「高密東北鄉」這面大旗,開始構建自己的文學王國。
文學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