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讀書筆記
2023-10-08 06:38:24 3
《人間詞話》是靜安先生的大作。小編整理了人間詞話讀書筆記,歡迎欣賞與借鑑。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篇一】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靜安先生以「境界」二字作為文篇開首,奠定了中心,一詞知因,至於這果,還是要細細來品。葉嘉瑩先生曾提出過《基本理論—境界說》,縱觀各位學者,讀者的評價多以「境界」而起。
詞始於唐,定型於五代,盛行於宋。與詩似而大不同,相對而言,詞的規格,平仄,韻律更為嚴謹,卻較多數書讀者傾心。我個人自小愛詞就甚於詩,有些許受不了詩那種五言七律的正統規格,卻作詩多於詞,詩的主體更易把握,不易離神。而詞雖然熟知創作基準,稍有不慎便易離神,換種說法散神。與靜安先生所說「境界」差不多。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可見得,境界之於詞在靜安先生眼中的重要性。其境界為人不同為人同,故可獨樹一幟,從詞的發展來看,出彩詞作便是向我們一一印證了其沉澱的瑰麗。
《人間詞話》是靜安先生的大作。古往今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對詞的評價極到位,以西方美學的觀點定義了中國傳統文化瑰寶,可是卻也如葉嘉瑩先生所言,受到中國封建古典文學的影響,使《人間詞話》沿用文言體,評價雖簡潔精煉,卻無法給讀者呈現出透徹的品詞之想,便略顯不足。這也是《人間詞話》被一些人所排斥的原因之一。
於我而言,其不然,這種言盡意未盡的表達方式,其實是給讀者擴展的空間。也並不是不可齲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篇二】
《人間詞話》在學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如朱光潛在《詩的隱與顯——關於王靜安的〈人間詞話〉的幾點意見》一文中說:「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為最精到。」王攸欣在《選擇、接受與疏離——王國維接受叔本華、朱光潛接受克羅齊美學比較研究》一書中說:「王國維寥寥幾萬字的《人間詞話》和《紅樓夢評論》比朱光潛洋洋幾百萬字的體系建樹在美學史上更有地位。」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第一章上卷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另提出三種「境界」:古之成大事者、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唐代。一代天驕李白不僅是詩仙,他的詞也獨有千古。「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闋」,一首小令《憶秦娥》,足以包含千百年來所有詩人的感慨和所有哲人的思索。如果說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詞人,那麼溫庭筠則是晚唐文化培養出來的另一天才。「飛卿精豔絕人」。「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造語精緻細膩,綿密隱約。王國維對其評價是「飛卿之詞,句秀也。」五代。「馮延巳之詞不是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所謂五代風格,就是指追求婉媚、言情不離傷春傷別、場景無非洞房酒筵的詞風。而馮延巳獨造清語,「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疏散閎約,「細雨溼流光」五字便能攝春草之魂,難怪他在五代詞人中獨受王國維賞識。馮延巳的君主南唐中主李璟,多才多藝,善詩歌,其詞「菡萏香消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
王國維以遺老自居,更能玩味此中深意吧。李璟之子李煜,「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正因如此,興亡不出宮闕的經歷,使他可以用整個生命去咀嚼命運的無常,一旦發言為詩詞,其深厚純絕非常人可比。李煜難為人間之王,卻極稱「詞中之帝」。詞之李後主而眼界始大。「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業,天上人間」,這些詞境的開拓以及它獨特的話語方式,為宋詞的繁榮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詞至北宋而大。不知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中的「未央宮」是否出自北宋詞人夏竦的「霞散綺,月垂鉤,簾卷未央樓」,但範仲淹的「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帳裡,長煙落日孤城閉」的抑鬱蒼涼,讓我想起了電影中傑王子帶領士兵進行決戰的那一幕。「北宋倚聲家初祖」晏殊工於造語,詞作雍容和緩,溫潤秀潔。雖然其內容多是抒寫相思離別之苦,含情悽婉,但是憂愁之中往往透露出對人生的反思和感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等精彩的語句,深為後人稱許。與他不同的是,其子晏幾道一生耿介孤傲,把對歌女的相思愛戀作為他詞的絕對主題,他把對愛情生死不渝的追求最為自己的精神寄託,古之「傷心人」也。歐陽修是北宋初起承前啟後的重要詞人。受晏殊影響,歐陽修有「綠楊樓外出鞦韆」之句,僅一個「出」字便是後人所不能達到的。其《醉翁亭記》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讓我們了解到他的自然性情。王國維說,「永叔『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於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
近人對詞的看法
王國維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文學作品所關注的始終是人本身,即使是寫景之作,也不能抹去景物背後那雙情感的眼睛。王國維理解的「三種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王國維所謂的三種境界,第一種即入門前茫無頭緒,求索無門的疑惑與痛苦,第二種是叩門時以苦作舟、以勤未徑、上下求索的執著與忍耐。第三種則是功夫到家參透真諦的喜悅與釋然。王國維這段話鞭辟入裡,假使晏、歐諸公在世,想也不得不嘆服王氏的才情與睿智吧。只是,這三種境界又有幾人能夠通通嘗遍呢?有的人未上高樓,就已經先嘆息駐足了,更何消說為伊憔悴、驀然回首呢?學術知識如是,人生目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為了尋找、追求人生目標,先迷茫、後奮鬥,繼而反思,最後達到目標,然後接著進行下一次的追尋。人生目標並不唯一,但無論多少,成功的人生旅途中都交織著矛盾、執著與喜悅。用王老的話給自己一個定位,我們現在處於上下求索的階段,或曰「潛龍勿用」。希望有一天,我們會乘千裡風破萬裡浪吧。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篇三】
《人間詩話》是王國維關於詩詞之學的著作,這只是說對了一半,可以說,王國維其實是以評詞的方式,在言說著一種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歸結到「境界」這一詞上來說,境界不僅僅是對於詞、文學藝術創作和欣賞的要求,其實更反映在人生的意義上。
大多數人接觸到王國維先生的評詞是從他的「三種境界」開始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在這裡,王國維將這三種境界講的似乎很透徹分明,闡述了那些成就大業,有大學問的人所需奮鬥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體現在「獨」和「望盡天涯路」上面,指一個人在孤獨中尋求自己的夢想,意為人生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第二個階段,體現在「為伊消得人憔悴」上,確立目標後,應為之付出無悔的努力;第三個階段,體現在「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上,就是說付出了努力,所追求的的目標便會自然的實現。在這裡,作者用評詞的方式說明了人生哲學的道理。在文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地方,例如:「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這可以歸到理想與現實的討論;而「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的論述可以作為自身修養對於處事的影響的論證。
在《人間詞話》中,作者大量的使用「境界」一詞來描述所要表達的事物以及情感,「境界」是《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我想,王國維先生之所以用「境界」一詞來描述,是因為看重於其可以真切生動地表達感受,對於內在的情意和外在描寫的景物而言,沒有比「境界」更好的詞語了,但「境界」在文中到底該做怎樣的解釋,從自己的理解以及在對別人的評價做參考之後,似乎有了一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但終
究只是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的那種朦朧的感覺,可能還是沒有讀懂的緣故吧,不過從葉嘉瑩著的《王國維及其文學評論》中關於境界的討論來看,似乎有了一點可以自我安慰的理由,作者認為王國維選擇「境界」一詞來作為他的評詞的特殊用語,是因為這種選擇符合中國文人在用詞時強調「有出處」的慣例,所以儘管語義含糊模稜到足可以概括一切作品、衡量不同藝術,但也依然為讀者所接受。可也許這也正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用詞的魅力,沒有精確的解釋,卻有很廣博的意境,有一種很大氣的味道在裡面,這是很值得我們為之驕傲的。
王國維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文學作品所關注的始終是人本身,即使是寫景之作,也不能抹去景物背後那雙情感的眼睛。
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國維理解的「三種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王國維所謂的三種境界,第一種即入門前茫無頭緒,求索無門的疑惑與痛苦,第二種是叩門時以苦作舟、以勤未徑、上下求索的執著與忍耐。第三種則是功夫到家參透真諦的喜悅與釋然。王國維這段話鞭辟入裡,假使晏、歐諸公在世,想也不得不嘆服王氏的才情與睿智吧。
只是,這三種境界又有幾人能夠通通嘗遍呢?有的人未上高樓,就已經先嘆息駐足了,更何消說為伊憔悴、驀然回首呢?